
•姜蕾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攻关,近日,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吉木萨尔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82.2%》)。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新疆油田在非常规油气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更彰显了新疆油田地质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齐心协力“把这件事干成”的坚定信念与创新智慧。
面对埋深超3500米、渗透率仅为常规油藏万分之一的隐藏在“磨刀石”内的页岩油,他们在一次次失败中突破认知边界,在一次次试验中优化技术方案,最终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效益开发的跨越。这一成就的背后,正是他们“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瞄准目标永不言弃”的精神写照。
首先,这种精神是面对世界级难题毫不畏惧,即使没有经验也要迎难而上的勇敢探索。
页岩油开发是世界公认的能源开采难题,而吉木萨尔陆相页岩油的开发更是难上加难——油质偏重、流动性差;“甜点”范围小、预测困难;黏土含量高、压裂难度大;储层连续性差、作业难度高等难题导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吉木萨尔页岩油藏一度因受限于认识、技术、效益三大瓶颈而被视为难采储量,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得到规模动用。
幸运的是,重重阻碍之下,新疆石油人也没有停下对页岩油开发的研究和试验的步伐,而是将问题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地一一解决——
在地质方面认识不清?地质工作者们就想方设法重新刻画地层,重新识别储层。经过一次次的分析和实地验证,大家才意识到,此前认为吉木萨尔凹陷中“满盆是油”可以 “随意钻井”的想法实在太过于乐观。而储层类型的确定,为今后对建立储层中“甜点”的识别、提升钻遇率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技术上存在制约?工程技术人员从仪器工具和开采技术两方面入手,前者是确定含油最佳的孔隙和帮助钻具精准地在“甜点”中穿行不“跑偏”,后者则依靠因地制宜的压裂技术,确保页岩油的“甜点”储层得以充分动用。
在效益方面无法实现?新疆石油人采用了“一全六化”的新型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各专业“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思维方式,而是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生产经营一体化、设计监督一体化等协同运作,实现对页岩油的经济开采。
其次,这种精神是面对多次失败却毫不气馁,通过反复实践寻找最优解的百折不挠。
2011年,随着吉25井喜获工业油流、吉172_H井的高产,人们看到了希望。但此后几年,怀着满满希望部署的10口先导试验井却接连遭遇挫折,产量不尽如人意。
面对挫折,新疆石油人选择直面失败、重新认识储层的艰难探索之路——
通过对失败井的细致分析,新疆油田的地质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认识到优质“甜点”钻遇率和高强度体积改造是成功的关键,之后通过JHW023井、JHW025井实现了96%和92%的一类油层钻遇率,为后续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钻井技术上,他们通过优化钻头选型、改进井身结构、采用旋转导向技术,使钻井速度大幅提升;在压裂工艺上,他们创新性地用低成本石英砂替代昂贵的陶粒,优化滑溜水加砂工艺,既提高了压裂效果,又降低了成本;在生产管理上,他们推广“工厂化作业”模式,实现24小时连续压裂,使新井投产周期从过去的数天缩短至如今的2天。
这些技术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次试验、失败、调整、再试验的过程。正如吉庆油田作业区(吉木萨尔页岩油项目经理部)副经理李文波所说:“我们相信一定能干成这件事。”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让新疆油田吉木萨尔页岩油的开发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今,吉木萨尔页岩油开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新疆油田并未满足于此。2025年,吉木萨尔页岩油年产量将达到170万吨,全面完成示范区建设任务目标,并形成“吉木萨尔方案”,为国内页岩油开发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这不仅是对自身发展的更高要求,更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

责任编辑:屈斌 本期编辑:邵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