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5月,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之后,经过1年多的钻井、试油,已有74口井投产。油田开发初期,原油通过汽车运输的方式,被送到几百公里外的独山子炼油厂进行加工。但随着油田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也随之增加,汽车运输原油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迅猛增长的原油产量与原油运输和原油加工之间的矛盾,石油工业部决定在克拉玛依至独山子之间修一条长达147公里的输油管线。
积极参建
1958年1月3日,玉门油田基建公司经理刘耀武领着预算员、木工和质检人员,乘坐一辆卡车,到乌鲁木齐参加工程投标,车行驶了7天才到达目的地。经过紧张的答辩投标,玉门石油管理局油建公司取得了“克—独”管线的承包建设施工权。
该公司派出由崔海天为大队长、黄国潘为总支书记的新疆工程大队,前往新疆建设克拉玛依到独山子的长距离输油管道。按照要求,该队的人员政治觉悟要高、技术要过硬、吃苦精神要强、队伍能够独立作战。大队下设3个中队,全队380人,石油师二团转业干部和战士占40%。他们带着帐篷、行李和为数不多的设备机具,前往准噶尔盆地。

1958年,施工人员在克——独输油管线挖好的管沟中铺设管道。 图片由油气储运公司提供
1958年3月5日,由35人组成的第一批先遣队伍抵达克拉玛依施工工地,开始搭帐篷、砌炉灶,进行前期准备。4月5日,第2批队伍穿越星星峡,向西挺进。4月17日,第3批人马抵达克拉玛依。
此时,石油部运输公司的汽车列队正满载着一车车无缝钢管,从尘沙飞扬的甘新公路上奔驰而来。其中一辆车上坐着北京石油学院教授张英和40名北京石油学院、兰州石油学校的实习学生。他们也赶来参加祖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的建设工程。
任务艰巨
准噶尔盆地环境恶劣,被人们形容为:“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风吹黄沙起,石头满地跑。”气温变化较大,冬季冷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下,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几百里地荒无人烟。生活和工业用水要用罐车从克拉玛依和独山子矿区拉来。
该队队员一到工地,就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搭起一顶顶帐篷,修葺了一批破旧的地窝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作下,他们同北京石油学院和兰州石油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开始了他们从来没有干过、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的输油管道工程。
崔海天、黄国潘带领技术骨干,按照设计图纸经实际踏勘后,对全队职工进行了团结战斗、不怕困难、艰苦创业、争取当年完成任务的动员和技术交底,提出施工计划、技术措施、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发动大家订计划、提措施、表决心,全队上下士气高涨。
施工一打响,战线就摆了50公里。整个工地焊花闪烁,机器轰鸣。夜幕降临,点点篝火像一串夜明珠把戈壁映得通红透亮。
攻坚克难
从零开始的长距离原油管道建设无疑是困难重重的,在开工没多久就遇到了棘手的难题:原来,在运输过程中,有许多钢管两头被压扁了。在焊接的时候,不得不把压扁的一段割掉,这样一来,既浪费管材又浪费时间。
为此,管工班长李生福研究了好几天,终于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用氧气加热后胀圆,这样钢管就能恰好对得上焊口。照这个办法,全线可以节省1000米左右的钢管。
战士武志德焊接质量过硬,但速度不快,每天焊接六七个焊口。他苦心钻研,不断总结提高,达到每天焊接30个焊口。工地上及时召开现场会,推广他的经验,改进操作技术,由每人每天平均焊接13个焊口,很快就提高到每人每天平均焊接42个焊口,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终于抢在寒冬来临之前,完成了焊接、除锈、防腐、泵站安装等任务。
到了冬季,天寒地冻,特别是在对管道进行防腐作业时,所涂沥青一浇下去立刻就凝结住了,无法达到技术规范要求。为此,施工人员冥思苦想,不断试验,“移动式沥青锅”应运而生,使工作效率由原来每天涂不到一公里,逐渐提高到三公里多。
提前完工
管道试压是最后一道工序,有人怕把水冻结在管子里,提议等来年天气暖和后再干。但该队队员们都不同意,他们不愿意让输油管线白白“躺”上1年。
就这样,试压开始了。他们打破传统的试压规程,把一次试5公里改为50公里。高压水泵把大量的水注进管道,几个小组成员不分昼夜地沿着管线奔跑,检查有无泄漏点。每平方厘米的平面上要承受100多公斤的高压,肖积汉焊工班焊接的80公里管线,无一泄漏点。
试压到了一个名叫“六十户”的地方,这里离独山子只有四五十公里远了。哪料到,突然一声巨大的爆响,一股水柱冲天而起。崔海天一看这阵势,像箭一般冲向喷水处,这时,李生福、张自禄、唐其华、杜学中、李树才、景再德……闻讯后匆忙赶到。他们就近一看,不是焊口断裂,而是钢管从一个薄厚不均处爆裂。
崔海天手一挥向人群大喊一声:“赶快抢焊!”管工韩金华、武志德应声就往管沟里跳。张自禄领头跳进了寒气透骨的冷水中。接着,韩金华、武志德、邵国成跳了下去……大家交替轮换作业,终于将管线安放渠底。
历经一次次考验,12月10日,管径41厘米、年输油能力53万吨、147公里的克—独管线全线试压成功。
12月27日13时50分,原油进入独山子炼油厂储油大罐。至此,克—独管线全线贯通,正式投产运行。该工程提前4个月完成,上缴利润400多万元,为后续长输管道的建设提供了经验。1962年输油管线复线建成投产,年输油能力提高到8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