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讯(通讯员 张克文 祁明业)66年前,新中国第一条油气长输管道克拉玛依——独山子输油管道建成投运,结束了克拉玛依油田“以运定产”的被动局面;66年后,新疆油田的油气管道输送已成为支撑起我国西部能源安全的一条重要的能源“大动脉”。

油气储运公司701站站区风貌。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张克文 摄
随着黑油山一号井等井的相继出油,仅依靠油罐车的运力已无法满足油田的运输需求。1956年6月,为提高克拉玛依原油外运效率,新疆石油管理局提出修建一条从克拉玛依至独山子炼油厂的输油管道,并报石油工业部获得批准。

1958年5月,中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克拉玛依到独山子间的输油管线正式开工。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58年5月1日,克拉玛依至独山子全长147.2公里的D159“主管”输油管线破土动工。这是新中国第一条原油长输管线,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由石油工业部北京勘探设计院熊庆云总负责,该院总工程师梁翕章设计,新疆石油管理局为建设单位,由新疆石油管理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玉门油田油建公司新疆工程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三团及现场实习的北京石油学院、兰州石油学校师生共同建设。
同年9月1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到克拉玛依视察工作期间,还就“克—独”输油管线建设专门做了批示。
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项工业技术并不发达,国家资源严重匮乏,建设人员齐心协力,克服了多重技术瓶颈和恶劣的施工条件,于1958年年底,提前实现全线竣工。
1959年1月10日,克—独D159输油管道正式投产运行,从此结束了原油外输完全靠汽车拉运的历史。这条管道的建成,对快速发展的新疆石油工业和中国石油储运事业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同年3月17日,克拉玛依矿务局在油田处输油区队基础上,组建形成了输油大队,一个更加专业的服务于油田发展和管道运输事业的精干队伍组建形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原油长输管道的管理奉献智慧和汗水。
为了使输油能力跟上克拉玛依油田的发展速度,北京石油学院教授张英提出,在不增加克—独“主管”压力的前提下,再增加建设三个泵站,即二、四、六泵站,采用加大泵站密度和增加加热装置的办法,力争使管输能力增加到100万吨/年。
1960年1月,以克—独“主管”为基础,1959年初分段铺设、当年12月完工的D273“副管”与“主管”同时输油;1962年10月,建成投产的克—独D219和D273变径成“三管”。短短4年,克拉玛依油田建成了投产同方向、等距离的三条管道。
其间,在一大批科研人才扎根一线钻研、创新与开拓下,克—独管道防腐与阴极保护技术,高、低凝原油交替输送技术,克—独“主管”、“三管”并联交替输送工艺技术等一批技术成果得到应用,不仅填补了我国管道运输行业的技术空白,还为国家节约大量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