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油田诸葛”谭文波: “小发明”成就“大创造”

2025-05-09  

工作中的谭文波。(照片由本人提供)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关祥荣
  他皮肤黝黑,皱纹深邃,眼睛不大却透露着坚毅,因思考问题常常蹙起的眉头悬于上额,给人的感觉好似风吹千年的戈壁,亦如沉睡万年的石油——皆是沧桑之感,这是石油战线上的男人常见的特征。
  他就是谭文波,作为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高级技师,他被同事们称为“油田诸葛”。他坚守大漠戈壁30余年,潜心“小发明”,用心“大创造”,助力国家石油开采事业不断再上新台阶。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谭文波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放在玻璃橱窗里的老旧工服、马灯、铝盔以及手抄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这些都是他的父亲留下的。自小目睹父亲在勘探一线奋战,这让谭文波对石油人工作的艰辛有着更深的体会。
  “喜欢搞破坏,经常乱拆东西。”这是学生时代,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一致评价。
  谭文波仿佛天生的发明家,打小便爱“瞎捣鼓”:课桌上,他拿着小刀撰文刻字;课堂上,他不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使用仪器试剂,幻想做出不一样的化学试验:老师家访时,看到的是一个个被拆得七零八散的收音机、闹钟、铁锁……
  1992年,自幼顽皮的谭文波从四川石油管理局东观技校毕业。
  “年轻人,就要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父亲的一句教诲,成就了谭文波无悔的33年光阴。
  参加工作以来,他把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白天跟着师傅跑现场,晚上就在厂房里研究试验,经常“鼓捣”到深夜,顾不上吃饭时就啃馒头、喝凉水……经过日复一日摸索钻研,谭文波陆续完成了螺杆钻反扭矩背钳、防井口落物护板等施工工具的研制,并相继通过现场试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事故风险。
  2013年,“谭文波工作室”成立。那一年,企业遇到了难题,由于存在安全隐患,火药作为动力的桥塞坐封工具很难再继续使用了,可一时间又没有能替代的。为了彻底摆脱传统火药作为动力源的坐封方式,谭文波连续十几个工作日坚守在生产一线,最终研制成功新型电动液压桥塞坐封工具,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2015年,新型电动桥塞工具成功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自主创新产品鉴定。截至目前,该技术在新疆油田桥塞封闭作业中应用4000多井次,创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

“把创新的火炬传递下去”

  有人说,谭文波是克拉玛依的骄傲,更是西部钻探的骄傲,可他却说:“是克拉玛依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西部钻探这家滋养我的企业成就了我。”
  从听闻“克拉玛依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到自己亲睹“大漠孤烟直”背后是满眼风沙的现实,谭文波亲历和见证了克拉玛依成为时尚都市的历程。他深知,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是克拉玛依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改天换地的豪情。
  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自治区道德模范……当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时,谭文波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是沿着前辈的足迹成长起来的,现在我要当好‘播种机’,让更多年轻人站在我的肩膀上攀登,把创新的火炬传递下去。”
  为了调动青工的积极性,谭文波自费买来车床、铣床等设备带领年轻人一起动手,鼓励他们设计制作一些小配件,进行创新试验。“带徒弟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提高的过程,更是启发技术革新点子的过程。”谭文波说,“对自己的工作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这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近些年,国内外一些企业看中了谭文波的创新发明,想要重金聘请他,都被谭文波拒绝了。他这样说道:“在新疆工作的这些年,我亲眼看到了这片热土的日新月异。从戈壁荒漠到现代化油区,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创新,新疆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正是自治区70年辉煌成就的缩影。我衷心祝愿新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谈及克拉玛依的未来发展,谭文波希望这座“英雄之城”“时尚之都”能继续爬坡过坎、滚石上山,走好“一主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用“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决心意志创造更多“不可能”。

责任编辑:陈丽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