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冰
国际护士会将2025年国际护士节主题定为“我们的护士,我们的未来。关爱护士,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看似“跨界”的主题,实际上揭示了医疗与经济的深层联结。透过这个主题,笔者看到的是“关爱护士就是关爱患者”这一医疗本质命题。
关爱护士就是关爱患者,在于护士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执行者。护士不仅承担着医疗机构大部分的临床照护工作,更是与患者接触最频繁的医疗人员。她们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需求,并及时反馈给医生。同时,护士通过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为医生提供关键的临床信息,协助制订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效率和质量。
关爱护士就是关爱患者,在于护士是医疗质量的关键守护者。有研究表明,照护质量与患者就医效果、护士工作量呈现正相关。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篇文章指出,护士每增加 1 名患者工作量,住院患者 30 天死亡率增加7%。
实际上,关爱护士,就是守护全民健康。在医疗卫生领域,健康护理力是可持续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的身心状态直接影响医疗效率和质量。当护士获得充足支持、职业发展更有保障时,医疗系统运行会更高效,这将间接降低社会医疗成本,最终实现“健康人力—高效服务—成本控制”的良性闭环,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关爱护士并不是新鲜话题。我国始终提倡尊医重卫的理念,每年护士节期间,我市卫健系统和各大医院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从科普舞台到义诊现场,从书香世界到竞技赛场,我们看到了我市护理工作者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多面风采,看到了社会各界对护理工作者的理解与敬意。
这些物质关怀和精神滋养饱含诚意,但是如何提升护士对职业的认同感,让护士这一群体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健康中坚力量,更需深入思考。
首先要面临的是护士流失问题。随着我市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市护士数量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市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注册护士2234位,每千人口护士数4.59人,较往年均有所增加,护士数量和素质基本能够满足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护士总量实现了正增长,但是受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等多重因素影响,护士人才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以我市一家二级公立医疗机构为例,2024年该院护士的离职率较2023年增加了近一倍。
其次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在不少人的传统认知中,仍存在着“护士工作技术含量有限”的刻板印象。中国新闻网曾发布过一组调查数据:92%的护士认为“护士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83.3%的护士不能明显感受到病人对护士的尊重。与以往打打针、发发药的传统护士不同,现代护理已发展为集临床照护、健康管理、科研创新于一体的专业领域。例如,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护士吕世晖热衷发明,已经申请了30余项国家专利,以她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更是获批国家专利40余项。2024年,她发明的“救命担架车”完成了专利转化,为无数脑卒中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笔者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仅靠护士节期间的应景式关怀更是难以根治。唯有从日常入手,建立常态化、系统化、人性化的长效机制,才能充分激发护理队伍的专业潜能,最终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例如,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长期为护士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表面是给护士提供情绪疏导的渠道,实则通过改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将“关爱护士行动”纳入该院的十大民生实事,从生活、工作、待遇多个维度关爱护士,看似是提升员工福利的常规举措,实则通过稳定护理队伍、提升职业认同,从根本上守护着医疗安全底线。这种将护士福祉与患者利益统一考量的智慧,正是现代医疗管理应有的格局,值得肯定和借鉴。
此外,患者也应意识到医患是命运共同体。一个理解的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不仅能缓解护士的职业倦怠,最终受益的仍是患者自身。
总之,关爱护士就是关爱患者,关爱护士不应是节日的“一次性关怀”,而应内化为医疗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只有构建起尊重护理专业价值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护士成长—患者受益—医疗进步”的良性循环,才能离健康中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