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扛起油田“半边天” 67年前,克拉玛依油田“三八”女子钻井队书写巾帼传奇

2025-04-23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申广志

  1958年8月7日,一支由8个民族、42名妇女组成的“三八”女子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油田成立。她们中,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16岁,21岁的吴淑华任这支队伍的指导员。

20世纪50年代,“三八”女子钻井队队员们正在进行钻探作业。(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妇女当钻工,首先要过文化关、技术关。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有了成效:不仅文化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只用10多天,就掌握了基本操作技术,接钻杆、起下钻,都不在话下。当第一口井出油的时候,大家高兴地拿油往对方脸上抹,兴奋异常。

  那时,女子钻井队队员大部分都有孩子。因此,她们要过儿女关和亲情关。1959年初,麻疹、痢疾、肺炎等疾病同时袭击了吴淑华的女儿,孩子两次报病危,庆幸的是两次都抢救了过来。这些,家里人都没告诉她,怕打搅她工作。

  当时的工作环境很艰苦,对她们来说还要过体力关。抬钻杆、扛水泥、上井架……在井场上,设备全靠人拉肩扛。上百公斤的钻杆,女员工一样要扛。两个人扛不动,就三人上。固井最累人,几十吨的水泥车来了,她们这些女人,肩上扛一包,怀里抱一包,一路小跑地往搅拌机跟前送……固完井,大家一个个都散了架,瘫在戈壁滩上。

  夏季,骄阳似火,工具和井架烫得不敢摸。有的队员干着干着就会中暑晕倒。冬季天寒地冻,她们的耳朵、鼻子、手、脚都冻肿了。晚上就更加难熬,上下眼皮光打架,加上钻机的轰响,震得架子直抖,人还没上去,两腿就软了。女同志有自身的生理特性,哪怕三九天,只要钻井需要,也要与冰冷刺骨的泥浆和水打交道。吃饭也很不容易,她们大都是带上点馒头,担心馒头被捂坏,只能让风吹得干巴巴的。偏那时缺水,水不够时还得喝柴油机循环出来的油花水。

  钻井是石油战线上最艰苦、最危险的行业,把好安全关是女子钻井队的头等大事。而且每个女队员的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家,为此,自从来到“三八”女子钻井队,吴淑华时常在井上待就是几个月。让她自豪的是,虽然那时候安全条件比较差,但是靠大家的细心和认真,确保了“三八”女子钻井队的生产安全和队员的人人身安全。

  1958年9月13日16时,国家副主席朱德和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一行来到井场看望了“三八”女子钻井队全体队员。朱德亲切询问了队员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及生产和生活情况。听了吴淑华的汇报,朱德握着她的手高兴地说:“好,你们干得很好!将了男同志一军!”康克清也过来和吴淑华拥抱,并说:“我代表全国妇联向你们致敬、问好!”她还说:“你们给妇女争了光,在油田上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当年,在克拉玛依油田钻井进尺“月上千、年上万”大比武中,“三八”女子钻井队与其他钻井队展开了劳动竞赛,月月完成任务。
  从1958年8月17日开钻第一口井,再到以后3年多时间里,她们在黑油山、红山嘴、前山涝坝等地相继完成了80多口开发井、探井钻井任务,在荒漠戈壁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为祖国的油田开发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吕梦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