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春日里的“热”场面——克拉玛依油田一区石炭系、八区精细水驱产能建设现场见闻

2025-04-2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米那热·阿迪里别克 新疆石油报记者 张兆耕 通讯员 张海燕
  4月17日,准噶尔盆地依然春寒料峭,但在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油田一区的HW1149/1246平台井压裂现场,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油田一区HW1149/1246平台井压裂现场机器轰鸣。新疆石油报记者 张兆耕 摄

创新压裂施工模式

  中油测井新疆分公司C3523队正紧张有序地安装射孔枪,“射孔枪安装完毕,准备就绪!”测井队队员赵鑫博大声汇报。

在压裂指挥车上,开发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采油办主任郭长永(左二)向记者介绍压裂现场视频指挥情况。新疆石油报记者 张兆耕 摄
  在不远处的压裂指挥车上,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压裂十二队队长白宇则紧盯实时数据,迅速下达指令:“调整排量至每分钟8立方米,支撑剂浓度提升5%,确保裂缝扩展均匀!”
  不一会儿,满载压裂石英砂的运输车轰鸣驶入作业区,正在现场的新疆油田公司开发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采油办员工袁铭俊迅速迎上前去检查。“粒径、酸溶解度、圆度——一个数都不能差!”他严肃地强调说。
  开发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采油办主任郭长永介绍说:“今年以来,开发公司以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为核心,创新水平井压裂施工模式,推动作业现场测井、压裂、质检等环节高效衔接,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郭长永表示,他们紧密跟踪水平井钻遇情况,综合录井、测井及历史压裂数据,精准预判施工风险,并通过现场快速响应机制实现压裂施工效率显著提升。
  “我们通过精细地质研究与工程方案优化,已成功实现压裂施工模式的创新突破。”他说,“比如HW1153井,我们结合钻遇数据,优化压裂参数,单日最高效率达到6级/天。”
  郭长永所说的HW1153井,于3月12日顺利完成了全井11段的压裂作业,这是新疆油田2025年的首口产能水平井。

安全一刻不放松

  “夜间施工温度低,加砂难度大,但我们联合采油工艺研究院、井下作业公司等单位共同攻克了这些难题。”郭长永说,“我们创新实施‘一井一策’精准压裂改造方案,对周边开采程度较高的老井,压裂前进行注水补能,降低施工风险。”

在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油田一区HW1149/1246平台井现场,中油测井新疆分公司C3523队正安装射孔枪。新疆石油报记者 张兆耕 摄
  在八区精细水驱项目现场,TD86450井的钻探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施工单位优化井眼轨迹设计,每日召开生产碰头会,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目前,八区已开钻31口,完钻20口,平均工期缩短42.8%。”4月17日,开发公司钻井办主任徐尚鸿自豪地说。
  安全生产始终是油田开发的重中之重。开发公司第一项目部钻井副经理颜江补充道:“搬迁时专人监督安全,钻进时优化钻头选型,复杂时率降到1.02%,质量合格率100%!”
  颜江每周都会带队进行全方位检查。“一季度全面排查隐患,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作业零事故。”他说。
  夜幕降临,油田现场灯火通明,开发公司以“开局即决战”的奋斗姿态,持续优化生产组织,全力推进春季压裂和钻井作业,为新疆油田公司完成2025年产量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手记

戈壁奋斗者 “春耕”正当时
●米那热·阿迪里别克

  4月的准噶尔盆地,风沙裹挟着寒意,但走进新疆油田压裂现场,扑面而来的却是沸腾的热浪——重型机械的轰鸣、工人铿锵的指令、运输车卷起的尘土,构成了一幅“春耕”般的生产图景。
  在这里,我见证了新疆油田开发公司如何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笔,在戈壁滩上书写“跨越2000万、挺进5000万”新征程的答卷。
  在HW1149平台井现场,测井队员半跪在井口安装射孔枪,手上的动作稳如钟表。当“准备就绪”的喊声穿透噪音传来时,我忽然意识到:压裂施工的“加速度”正是由这样无数个精准的瞬间堆叠而成。而压裂十二队队长白宇在指挥车上紧盯屏幕的模样,像极了战场上的指挥官——只不过他的“敌人”是地层深处不可见的风险。
  质检环节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一位老师傅用布满老茧的手抓起石英砂,对着光仔细检查。“砂子差一毫,裂缝差千里。”他的话朴素却深刻。在油田,“质量”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到每一粒砂的圆度、每一方排量的调整。
  采访中,“一井一策”四个字被反复提及。当工程师们结合钻遇数据动态调整参数,甚至为老井“注水补能”时,HW1153井的案例让我看到,油田开发早已告别“粗放式”时代。而八区项目将复杂时率压至1.02%的背后,是每日生产碰头会上“锱铢必较”的较真。
  在压裂指挥车上,我见识了他们的智能压裂系统。系统能根据实时微地震监测数据,自动调整施工参数。就像给地层做“针灸”,哪里需要刺激,就精准施策。
  离开油田时,风沙依旧,但我的笔记本已写满故事。这里的人们用技术革新对抗自然之艰,用严谨态度驯服地下之险。他们或许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描述自己的工作,但当压裂车的轰鸣与钻机的律动在戈壁共振时,那分明就是新时代能源建设的铿锵心跳。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高楠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