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富国
李时珍教养生、秦始皇为自己正名、杜甫解释沉郁顿挫诗风的原由……
近期,“回答我”全民爆改古人系列视频火爆全网。
AI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模拟古人对话,让那些只存在于书本中的古人形象和文化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新颖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降低了公众接触历史的门槛。此外,一些博物馆和地方文旅官方账号也借助AI技术,用家乡的历史名人进行“花式宣传”,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然而,AI在模仿古人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由于AI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感知能力,对古人文化内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以诗词创作为例,AI虽然可以根据学习到的语料和规则进行组合创作,但它无法真正理解古人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人生阅历和时代背景。在模拟古人对话时,AI的情感表达也较为生硬,无法还原古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情感状态,使得对话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
AI的算法局限性还可能导致文化误读与传播偏差。一些AI生成的关于古人的短视频,为了追求娱乐效果或吸引流量,可能会歪曲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传播不准确的信息。更有甚者,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会利用AI进行低俗、恶搞的内容创作,将历史人物“娱乐化”“标签化”,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也会模糊知识传播的真实底线。
为了让AI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从多维度协同发力。
在提升 AI 技术层面,科研团队应加快技术迭代升级,聚焦构建更精准、智能的传统文化知识图谱,深度剖析古籍经典、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资料,训练AI模型,让 AI 不仅能理解诗词歌赋的字面含义,更能精准把握其蕴含的时代背景、情感意境与文化脉络。同时,持续优化 AI 的交互能力,使其能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阐释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知识,降低大众的认知门槛。
人使用 AI 进行创作的能力也应同步提高。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可开设专门课程,将 AI 工具的使用融入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借助 AI 进行创意写作、文化传播、艺术鉴赏等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创作者利用 AI 进行素材挖掘、风格迁移、跨媒介呈现的技能,鼓励创作者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潮流有机结合,产出诸如古风动漫、电子民乐、全息戏曲等新颖作品,激发全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主流媒体更应肩负重任,要发挥舆论引导的正面力量。电视媒体可打造聚焦传统文化与 AI 融合创新的专题节目,邀请专家学者、创作者现场展示 AI 赋能下的文化创作过程,解读背后的文化寓意,吸引观众眼球、引发社会热议;网络媒体平台则利用算法推荐优势,为优质的 AI 创作传统文化作品开辟流量专区,给予曝光扶持,以热度带动更多人关注与参与。
专业文艺人才参与 AI 优化及利用 AI 传播传统文化也是关键一环。文艺界可组织跨领域研讨沙龙,促进编剧、导演、画家、音乐家等专业人士与 AI 工程师深度对话,依据文艺创作规律为 AI 模型训练提供专业指导。网络主播能够凭借自身影响力与粉丝基础,通过社交平台分享 AI 助力下创作的传统文化作品,开展线上赏析、互动交流活动,带动粉丝群体了解、喜爱传统文化,形成以点带面的传播辐射效应,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重焕生机,生生不息。
AI在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优势,积极躲避“暗礁”,通过规范引导,让AI更好地服务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有力工具,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