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侯婧婧
书架上摆放的书中究竟有怎样的新世界?书桌上层层叠叠的纸张间究竟藏着多少故事?这份对未知书海的好奇在胡小强的心中激荡出层层涟漪。
好奇心的第一驱动
福尔摩斯与莫里亚蒂坠入莱辛巴赫瀑布后再也没回来。那个叼着烟斗的男人去哪了?宿敌之间的对决究竟谁胜谁负?他是否还活着?
20世纪80年代,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刚上三年级的胡小强把《福尔摩斯》的书页都翻得磨出了毛边。
也正是这份强烈的好奇心,让胡小强如同侦探一样,在浩瀚的书籍世界里展开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且乐趣无穷的探秘之旅。
“以前,我喜欢看文学作品,在字里行间揣测故事全貌,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总是驱动着我一页页翻看。” 胡小强回忆道。那时的他热衷于在一个个虚构的世界里遨游。
40岁时,胡小强突然意识到,人应该终身学习,于是开始阅读思想类、心理学类等书籍。心理学、励志学、名人传记、孩子教育、婚姻学等领域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倾听的共情方程式
胡小强的亲朋好友非常喜欢找他聊天,向他倾诉心事。大家都说,胡小强是个善意的倾听者,不仅会安抚情绪,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长期广泛地阅读文学小说,让胡小强的同理心格外敏锐,情感也十分细腻丰沛。每一次倾听,他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设身处地去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理解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和想法,并适时给予对方帮助。
“倾听是一门学问。”胡小强说,“有的人沟通需要使用理性的语言,有的则需要用感性的语言,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
父爱的非交换定理
“有时,老人特别警觉,哪怕我们想要提供帮助,他们也不给好脸色,这让不少义工心里觉得挺不是滋味。” 胡小强在医院担任义工时,一位义工向他发出感慨。
这番话瞬间勾起了胡小强的好奇心,为了探寻背后的缘由,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他说,义工们在付出善意时,内心深处是否隐隐期待着从对方那里获得某种回应,比如感激或是亲近,这种期待是否可以被看作一种“换取”呢?
作为一名父亲,胡小强将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感悟与做义工的经历联系起来。他想,是否父母会将“优秀”作为筹码换算成给孩子的爱呢?
反思过后,他逐渐明晰,真正纯粹的爱应当是无条件的,它不应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也不该渴求等价的回报。
得到答案后,胡小强迅速转变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给足了孩子的安全感,给予孩子探索人生的勇气。他说:“我改变教育方式后,孩子反倒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成长,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