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服井喷后,他们成了冰人——克拉玛依油田著名摄影作品《冰塔冰人》诞生记

2025-03-26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王健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喷出原油,成为了克拉玛依石油人巨大的鼓舞,也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1月中旬,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在黑油山视察时提出:采取走大步和集中使用力量的办法,尽可能加大钻井工作量,把主要力量集中地放在最有希望和收效快的地方,并作出“再打几口探井,争取早日找到大油田”的指示。
  很快,新疆石油公司和独山子矿务局确定了二号井的井位,决定派钻成一号井、立下大功的1219青年钻井队乘胜追击,再打二号井。1219青年钻井队接到命令,将队伍转移至距离一号井仅两三公里之遥的二号井井位。
  冬天的克拉玛依天寒地冻。2号井开钻时,戈壁滩下起了大雪,气温低达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的天气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工人们虽然住进了井地,但井场上冷得厉害,稍一疏忽管线就会冻住。面对这种情况,各岗位严格遵守防冻制度,再冷也要坚持打钻。为了防寒,钻井工人穿上了厚厚的皮大衣、皮裤子、皮靴子。
  1956年2月29日,在黑油山2号井钻入500米地层的时候,突然发生井喷。隆冬季节,水柱呼啸着从井底直冲上来,落下来的水,泼洒在井架上,瞬间就结成冰。
  “使泥浆!快使泥浆堵漏!”陆铭宝和他的队友们冒着巨大冰冷水柱的冲击,义无反顾地冲进井口。一次冲进,失败了;喘口气,再往井口冲……
  然而,当时的气温太低,明明刚刚还在流动的泥浆,一霎时就成为了巨大的冰坨。更要命的是,随着水柱一起喷出的硫化氢气体熏得人喘不过气来。陆铭宝跟好几名队员都被毒气熏倒了。
  近40米高的井架被水柱不断冲刷、包裹、封冻,在短短的一天多时间内,就变成了一座巨型冰塔。
  中苏技术专家闻讯赶来,制订抢险方案。为了制服井喷抢救2号井,抢险队员们被分成3组,一组一组轮番替换。每次工人们上到钻台不久,就被洒落下来的水湿透,身上结满了冰,人也冻得身体僵硬。最后,工人们干脆将水泼洒在自己衣服上,让衣服表面结上一层冰,以此来保持身体的温度,继续抢险工作。
  抢险工作持续了三天三夜,当井喷终于被制服后,所有人才松了口气。冬日的斜阳散射在他们如同冰铠冰甲一样的身体上,让他们显得格外耀眼和伟岸。
  见状,在场的年轻摄影记者高锐灵机一动,及时招呼大家一起照了张合影。镜头里,队员们身上都挂满了冰霜,就连帽檐上也垂着一根根几厘米长的冰柱;他们站立着不动的时候,俨然一个个冰雪雕塑,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1956年2月,克拉玛依油田员工在制服了黑油山2号井的井喷后合影。严寒中,他们的衣服、帽子都被打湿冻成了冰盔冰甲,身后的井架也成了冰塔。(资料图)
  “咔嚓”一声,快门被按下,成功的喜悦画面被定格,那张著名的照片——《冰塔冰人》也由此而生。此后,它成为了克拉玛依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石油精神写照。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高楠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