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疆”爱永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银龄教师陈晓和的3年支教故事

2025-03-20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阿迪娜·阿不来提 高宇飞 通讯员 王均涛
  3月的上海,春雨绵绵。3月17日10时许,70岁的陈晓和坐在书桌前,专心整理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以下简称“校区”)支教3年的教学笔记。
  突然,手机铃声打破了书房的宁静,他拿起手机,发现是徒弟杨晨晨打来的,本来平静的脸上立刻堆满笑容。划过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
  “陈老师,我最近在申报一项教改项目,可是我总觉得把握不好,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杨晨晨的声音里带着急切。
  “晨晨,还记得我之前跟你说过,做教改课题就像蒸一锅抓饭——火候要稳,佐料得鲜……”
  电话那头,杨晨晨一边轻声应和,一边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
  挂断电话,陈晓和陷入了沉思。虽然支教生涯已经结束了,但他依然牵挂着克拉玛依那片土地和那里的师生们。

 

“这是我一生的梦想,不能再等了”
 

  2月27日清晨8时许,新疆克拉玛依,天蒙蒙亮,寒意仍未散去。结束支教生涯的银龄教师陈晓和站在校区门口,手里紧紧握着一只行李箱,转身回望那座浸润了他3年心血的教学楼。
  “陈老师,一定要保重!”一旁,青年教师张敏杰的声音突然哽住,眼眶发红。
  陈晓和喉头微动,最终只化作一个轻拍肩膀的动作——这位身负7级伤残的上海财经大学退休教授,用沉默掩住了离别的千言万语。
  陈晓和第一次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克拉玛依,是在2022年2月17日。
  “到西部支教不是我的临时起意,而是一个夙愿。”陈晓和说。
  早在2017年——离退休还有两年时间,陈晓和就萌生了退休后到西部支教的想法。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陈晓和出生在安徽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岁参军后在部队受伤,回到家乡后相继担任园林部门文书、中学教师。1977年,他考上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幸运儿。后来他又先后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部队工作18年后转业到上海财经大学,任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和国家给予我的太多,我对国家的贡献太小。我想去西部支教,就是要竭尽所能报党恩。”陈晓和说。
  然而,命运的考验却接踵而至——年逾九旬的老母亲因病卧床,需要他照料。退休前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他9处骨折,全身几乎无法动弹。
  支教计划不得不一再搁浅。
  2020年9月,身体恢复得差不多,母亲也已离世,陈晓和觉得是时候出发了。
  也是在这一年,教育部启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是3所试点高校之一,陈晓和得知后毫不犹豫报了名。
  “就您这身体,能行吗?您就在家养老,帮我们带带孩子吧!”得知陈晓和要去新疆支教,他的孩子忧心忡忡。
  但陈晓和的决心坚如磐石:“这是我一生的梦想,不能再等了!” 
  “你去,我跟你去!”妻子殷素耘拗不过陈晓和,也果断作出了自己的决定。
  “既然去支教,那咱就全身心地投入,有多大劲使多大劲,有多大力出多大力。”殷素耘告诉丈夫。

 

“3000对2,不可同日而语”
 

  来到校区后,陈晓和先后承担了5门思政课教学任务,并且主动要求承担新课、难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是校区思政专业的首开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
  为开好这门课,陈晓和经常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文献、研究设计课程体系,有时一整天不出来,就连寒暑假都没有回上海。
  在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时,陈晓和结合克拉玛依和新疆实际,将时事热点和日常生活融入课程,反复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力求让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
  陈晓和摒弃了传统的枯燥说教,用学生们喜欢的语言风格进行授课,使看似严肃深刻的道理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们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
  “原本我觉得思政课很枯燥,但是听了陈老师的课,我发现思政课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让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忆起陈晓和讲课的情景,学生张政说。
  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使陈晓和迅速成为校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2月26日,陈晓和在校区为学生上最后一堂课。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阿迪娜·阿不来提 摄
  每到陈晓和的思政课,教室里总是爆满,就连过道和走廊都站满了学生。
  从签约1年到延长为2年,又转为3年,陈晓和一再延长着自己的支教时间。5个假期,他们夫妻只回过一次家。
  6个学期,5门课,36个教学班,1228个学时,3000余名学生——算下来,陈晓和平均每周承担的教学任务达12节课,有时一天要上4节课。这样的工作量,就连有些青年教师都吃不消。
  “我留在家带孙子,也就教两个人。可我在校区支教3年,教的学生有多少?3000多个!3000对2,不可同日而语。”陈晓和说,“国和家、大家和小家的关系怎么处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老教师,我们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你教学生这些道理,自己首先要做到!”

 

“教育无问西东,奉献不分年龄”
 

  “银龄教师是为边疆‘输血’,更要帮边疆‘造血’。”陈晓和始终记着这句话。
  杨晨晨至今忘不了那个改变她教学观的瞬间。那是2022年深秋的一天下午,当她捧着精心准备的“商品二重性”教案走进陈晓和的办公室时,看到陈晓和正在窗边修剪一盆绿萝。
  “小杨,你用了多少经典文献?”陈晓和头也不回地问道。
  “主要参考了《资本论》的部分内容……”杨晨晨的声音在陈晓和突然递来的喷壶前戛然而止。
  “试试用这个讲。”陈晓和指着窗台上的绿萝和一盆多肉植物,“这盆多肉是学生送的教师节礼物,那盆茂盛的绿萝是后勤师傅养的——你说它们的‘使用价值’相同吗?”
  见杨晨晨怔住,陈晓和轻轻掰下一片多肉叶子:“这片叶子现在可以繁殖新植株,也可以当书签,还可以……”
  杨晨晨茅塞顿开,原来,“价值”从来不是凝固在商品里的“幽灵”,课堂也从来不是艰涩的理论“独奏会”。
  “找不到落地的案例就去听校园里的声音。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永远指向正在生长的现实。”陈晓和继续说着。
  这句话,杨晨晨时刻记在心上。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陈晓和加入了所在学院的“青蓝工程”计划,参与多项评审、交流和试讲活动。一些教师的论文、课题,经常被他改得“面目全非”。
  为了给青年教师减负,陈晓和主动要求尽可能多地承担教学任务。
  “我稍微辛苦点没关系,得让年轻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工作。”陈晓和说。
  在陈晓和的鼓励和帮助下,杨晨晨等多名校区青年教师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一些并不熟识的疆内高校教师前来求教,陈晓和也是有求必应。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副教授张艳在撰写论文和课题申报书时遇到了难题,辗转联系上陈晓和,想请他指导指导。陈晓和爽快答应,硬是挤出时间帮她渡过难关。
  “教育无问西东,奉献不分年龄。”陈晓和说。
  离疆当日,陈晓和一遍遍看着校区云南籍学生王蕊发来的微信信息:“您是我学生生涯中遇见的最好的老师!在您的影响下,去年10月我成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将在毕业后留在新疆,并且打算到南疆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陈晓和摩挲着屏幕上那行字,嘴角扬起弧度,眼底却泛起泪光。

责任编辑:陈晓丹、刘红艳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