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6月13日,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和自治区文物联合鉴定组鉴定确认,克一号井定位照片、克一号井原油油样、克一号井三刮刀钻头、克一号井管卡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入藏克拉玛依博物馆。
定位照片

克一号井定位照片(正面)(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克一号井定位照片(背面)(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这是地质工作者王启明、乌瓦洛夫等6名中苏地质工作者在黑油山地区测定完一号井的确切位置后合影留念的照片,他们都在背面签下了自己的姓名(上下图为这张照片的正面和背面)。这张照片拍摄于1955年2月,宽6.7厘米,长11.5厘米。照片中,王启明等6名参与过黑油山一号井定位工作的地质专家身穿棉大衣,头戴棉帽,一字排开站在茫茫荒漠的冰天雪地中,身后的地面上插有一个约4.8米高的红旗杆。
原油油样

克一号井原油油样(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喷出了黑色的油流,这一喜讯像一声春雷,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的消息。1955年11月1日,工作人员以10毫米的油嘴试产,随即提取了这瓶珍贵的原油油样。原油是石油工业的初级产品,是埋藏在岩石地层里被开采出来的石油,保持着其原有的物理化学形态。原油油样作为油井的第一手资料,主要用于化验和分析油品的各项物化指标,如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等,这瓶油样经相关工作人员化验后鉴定为“品质优良”。
三刮刀钻头

克一号井三刮刀钻头(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这是一枚为克拉玛依一号井打出石油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三刮刀钻头,1955年7月6日开采黑油山一号井时,1219钻井队使用过的它。该钻头纵长52厘米,横长22厘米,上口径9.5厘米,重56公斤,中间圆柱管,上口有扣,圆柱管外下端分别焊接着三个刀翼,切削刃材质,由硬质合金焊接,三个刀翼成120度夹角,每个刀口处都有喷射口。当年,由于技术条件差,钻头磨损快,钻井进尺速度非常缓慢。为了快打井、多产油,石油技术人员采用铸造、车洗、焊接等工艺技术,成功地研制出了这枚铁制的三刮刀钻头,这种钻头使用时间长、钻进快,在克拉玛依一号井的钻探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可谓是1219钻井队的“大功臣”。尽管过去了近七十年的时光,这枚功勋钻头上那一道道由于长期使用、磨损而导致的豁口、划痕、伤疤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向人们无言地讲述着它一次次挺进地层深处的那段光辉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