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克一 口述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熊晓丽 记录整理
人物名片

1955年,钻出克拉玛依一号井的是1219钻井队。这支钻井队的队长是陆铭宝(中)。(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陆铭宝(1933年1月—2014年9月):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2年于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机械科及石油机械科毕业后,在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任实习技术员,后在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担任1219青年钻井队队长兼钻井技师。
1955年6月14日清晨,1219青年钻井队35名队员在队长兼技师陆铭宝的带领下精神抖擞地等待出发,他们即将奔赴黑油山,承担黑油山一号井的钻探任务。
一想到自己将带着大家去打黑油山第一口探井,陆铭宝就感到无比自豪。
大家坐着卡车足足走了两天一夜才到达井场。可井场上除了井架,就只有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土坯房和一个面积更小的地窝子。
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极其恶劣——陆铭宝和队员们每天一睁眼都要面对风餐露宿、物资短缺、蚊蝇叮咬和时不时就在井场肆虐的狂风……但大家从未怨天尤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大家积极进行着开钻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7月6日,他们迎来了一号井开钻。两台B2—300型柴油机一声轰鸣,黑油山一号井第一个钻头刺破戈壁、第一根钻杆深入大地,震醒了沉睡万年的荒漠。
戈壁的7月,烈日炎炎,钻台上的铁疙瘩不小心碰到了都烫手。大家口干舌燥,可是饮用水有限,都只能忍着。加上牛虻肆虐,不少人被咬后皮肤溃烂,能正常工作的已经不到15人了。
此时,在陆铭宝的指挥下,副队长艾山卡日·艾拜拉木、地质师顾景林、司钻荆田义、地质采集员谢达楼、副司钻李世顺带领着还能正常工作的队员咬紧牙关,和肆虐狂风沙暴斗、和高达50多摄氏度的地表温度斗,只为心中那个出油的希望。
当打到300多米处提完钻之后,突然发生了井喷!水柱呼啸而出,带出的石头打得井架“呯呯”响。这情景看得大家都懵了。陆铭宝虽见过井喷,但从未处理过。但此时,必须组织压井制住井喷!
可钻具不在井里,也没有充足的压井泥浆,陆铭宝便组织全队人员紧急下钻,并用回收泥浆救急,有端脸盆的,有提铁桶的,有拿碗缸的,有用双手捧的,大家七手八脚回收起泥浆来……终于,陆铭宝和队员们把井喷压住了。
10月29日,就在井深进入620米时,紧握着刹把的陆铭宝感觉到了异常的颤动,他认为这是钻到油层的信号。为了试油作业早出结果,队员们积极承担起试油任务。当清水淘出井内泥浆之后,井下的油气就开始向地面涌动。16个小时后,当所有的套管都连接到位并下井完毕之后,剩下最后一道工序——装上防喷器——开闸,出油了!
“出油啦!”陆铭宝和队员们的欢呼声直冲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