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李春华
克拉玛依1号井小档案

如今的1号井景区内仍保留了克拉玛依1号井的采油设备。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李浩然 摄
【位置】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脚下
【历程】1955年7月6日开钻,由1219青年钻井队承钻,完钻井深620米,当年10月29日喷出工业油流
【意义】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井,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它是新疆石油工业腾飞的见证,在新疆石油发展史乃至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1955年6月14日,新疆石油公司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一支由8个民族36名青年职工组成的1219钻井队,在钻井队长陆铭宝的带领下进军黑油山,承钻克拉玛依l号井,他们坚定地喊出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誓言。
7月6日,1号井顺利开钻。
当时,不仅生产物资匮乏,缺水也是钻井时常遇到的问题。队里只有一台运水车,用水得从10多公里外拉运。钻井过程中时常因为缺水而停钻。为了保证机器正常运转,钻井队的同志们把自己的饮用水积攒到一起,一点点往柴油机的水箱里灌。
钻到300米深时,1号井还发生了一次强烈井喷。在钻井工程师王炳诚的指挥下,1219青年钻井队的钻工们拼死搏斗,保住了这口被寄予厚望的井。
1955年9月中旬,克拉玛依1号井钻探进尺过半,1219青年钻井队的队员们加快了钻井进度。钻探到达目的层后,为了试油作业早出结果,青年钻井队的职工们积极承担起试油任务,采取了保护油层和不需射孔的筛管完井法完井。

克一号井出油。(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55年10月29日,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进程中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克拉玛依1号井喜获工业油流,标志着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唱响了共和国石油工业第一曲壮歌。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拥抱着。他们打开汽车大灯,拿起铝盔,敲奏出旋律,尽情地跳跃,很多工人激动地把黑色的原油抹在脸上。直到深夜,黑油山仍然沉浸在一片欢腾喜庆之中。
克拉玛依1号井出油的消息令党和国家领导人倍感欣喜。国家领导指示:要加强黑油山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
1955年12月中旬,经过各方研讨,石油工业部决定组织会战,在黑油山地区打43口探井,迅速拿下黑油山。
1956年4月19日,石油工业部党组委派工作组和苏联专家组实地考察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提出把勘探的重点由准噶尔盆地的南缘转向西北缘,作出了《克拉玛依—乌尔禾钻探工作的决定》。石油工业部同意此部署,并要求新疆石油公司认真实施这一方案。由此,“撒大网、捕大鱼”勘探战略全面实施。
1956年5月11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消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地区,已经被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到同年9月,有23口探井喷出了工业油流。克拉玛依已具备了开发建设大油田的资源条件。
今天的新疆石油人正以“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精神,朝着建设5000万吨现代化综合性能源公司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