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边旭 通讯员 薛梅
3月10日早上8时,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中,刚接到呼图壁储气库三号集配站调产指令的储气库有限公司集注站员工陈洪斌和同事已开始了当天的巡检。
就在前一天夜间,随着一股较强冷空气的到来,呼图壁储气库生产现场的最低气温迅速从零摄氏度骤降至零下8摄氏度。
关键节点加强监控
气温的骤降,不仅会出现下游用户天然气需求量增加的情况,还会给呼图壁储气库的注采井、管线及设备带来冻堵风险。为此,呼图壁储气库加强了关键节点压力和设备监控,保证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应对。陈洪斌看着雪花落下,地面却只积了薄薄一层,不由庆幸地说:“要是跟1月底那次一样的大雪,那巡检时就得加倍仔细了。”
回想起1月24日的那次大雪,陈洪斌犹记得自己冒着风雪巡检时,雪片大得几乎让人连眼睛都睁不开。当时正值三九严寒时节,为确保安全平稳高效地为下游用户供气,他和同事加密了巡检频次,密切管控可能由低温导致的场站管道冻堵、单井油气泄漏等风险。由于积雪较厚,他们巡检时,每人都不忘随身带着一把扫帚,以便及时清理巡检道路和管线、设备上面的积雪。
对呼图壁储气库人来说,这份认真细致,正是对千家万户温暖的最好守护。
智能技术提升底气
“幸好现在已进入了春季,不然这雪哪能化得这么快。”当天下午4时,集注站新员工梁涛和师傅杨军穿梭在密集的黄色管线之间巡检时,见地面已经恢复了本来颜色,也不由想起了1月24日的那场大雪。因为要清扫巡检道路和管线、设备上的积雪,及时处置设备的突发状况,那天,他们的巡检时间比平时多花了半小时。
“真是要感谢我们赶上了现在的好时候,自从储气库有了‘智慧大脑’,咱们工作起来不仅轻松得多,效率还高。即使遇到恶劣天气,也能从容应对了。”杨军感慨地对梁涛说,“以前,遇到降温降雪等恶劣天气,需要进行流程切换操作时,站里得派出3个人,转动阀门上千圈才能完成操作;现在,运用数智化技术和设备,只需一个人用30秒就能搞定。”
随着油气行业数智化进程加快推进,近年来,呼图壁储气库加速拥抱数智化技术,下大力气开展“智慧气仓”建设。以前,储气库员工不仅需要每两小时进行一次巡检,还需人工记录生产运行参数;现在,运用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后,员工在生产指挥中心通过工控系统,就能对生产参数进行集中监测及远程调控,像站内阀门的工艺流程的切换工作,如今只需通过站控平台就可以轻松解决。
梁涛听了师傅的话,不住点头说:“有了‘智慧大脑’的帮忙,咱们今后完成保供任务也更有底气了。”
坚守换得万家灯火
夜幕降临,储气库有限公司集注站灯火通明。晚上8时,运行三班完成交接班,赵联路接过夜班任务,开始了当晚的保供工作。
“今天降温,晚上气温低,尤其要注意每套露点控制单元的天然气温度、压力和水露点。”班长张戈的叮嘱,赵联路一一记在心里。
“请巡检人员到5号露点单元检查气液分离器现场液位!”中控室里,赵联路一边盯着屏幕上的跳动数据,一边发出指令。屏幕上的曲线起伏有序,每一次跳动都意味着装置的正常运行。“外输压力持续上升,请巡检人员加密观察,做好调整的准备。”他的声音温和中透着坚定。
中控室是储气库的“大脑”,通过智能云平台,赵联路可以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参数并及时调整气量。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屏幕上,嘴里低声念叨着设备状态的每一处细节。
“从采油工到采气工,再到中控岗位,守护冬供是我最自豪的事情。”赵联路说着,眼中透着些许疲惫,语气里缺满是自豪。
从寂静的巡检路到灯火通明的中控室,呼图壁储气库的保供人用脚步丈量着责任,用数据传递着温暖。这座全国最大的储气库每天输送3000多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为北疆以及北京、上海等沿线城市送去冬日的温暖。
在这场寒潮中,他们无声无言,却用行动为每一个家庭带去了温暖。画面定格在星夜下的储气库,那一片璀璨灯光中,藏着新疆油田保供人无数个夜晚里的默默坚守。

巡检路上,师傅杨军(左)为徒弟梁涛讲解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呼图壁储气库员工夜间巡查配电系统。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呼图壁储气库巡检班员工检查温控器运行情况,确保装置运行平稳。薛梅 摄

夜间巡检时,呼图壁储气库员工在检查乙二醇储罐。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梁涛(右)向杨军请教流量计选型问题。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赵联路在中控室仔细查阅设备运行情况。薛梅 摄

夜色中的呼图壁储气库灯火通明。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