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笔端凝聚自然赞歌——访本土作家朱凤鸣

2025-03-07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侯婧婧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总有人以独特的经历和视角,开辟出独属自己的创作之路。克拉玛依本土作家朱凤鸣便是这样,用自己细腻独特的视角,以植物、自然为墨,在文学的画布上挥毫泼墨。

书香引航写作之路

  朱凤鸣的写作之路,得益于阅读的滋养。自小,文学和历史相关书籍便是她最好的伙伴。那些书如同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引领着她遨游其中。

  朱凤鸣读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创作一篇童话故事。基于平时丰富的阅读量,在她的笔下,一则神奇且有趣的童话故事——《魔法飞毯》诞生了。童稚却流畅的语言描述、奇幻又惊险的冒险故事让老师对这篇童话故事大加赞扬,并在全班面前诵读了这篇童话故事。那一刻的喜悦成为朱凤鸣写作路上的第一缕微光。

  工作后,朱凤鸣的阅读范围进一步拓宽。植物学、中医理论乃至流行杂志等都成为她汲取知识的源泉。

  “阅读是一把双刃剑,这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嫁衣神功’。写作时,我们要忘掉阅读的束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朱凤鸣说。

  朱凤鸣从散文创作开始,逐渐找到自己的创作风格,其作品陆续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其中,一篇文章的内容与一位同学有关,那位同学致电了朱凤鸣,这也让朱凤鸣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力量,更加坚定了在写作之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戈壁绘就灵感之源

  广袤无垠的戈壁滩在日光的照耀下,泛着金黄的色泽,与湛蓝的天空相互映衬,几株顽强的梭梭从砂砾中倔强地探出脑袋,在风中悄悄摆动,不远处的磕头机不住地点头。这一幅雄浑壮阔的画卷成了深深烙印在朱凤鸣灵魂深处的文化印记。

  朱凤鸣的父母都是油田职工,朱凤鸣的生活被油井、钻塔环绕,油田、戈壁成了她的天然游乐场。跟随父母在油田生活的那些日子,让她对这片土地有了最朴实的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凤鸣开始把探索的脚步迈向油田周边的戈壁与山脉。从山脉俯瞰纵横交错的管道、错落有致的厂房,这荒凉雄阔却又美丽脆弱的景色不断拓宽朱凤鸣的视野,让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最为直接的感触。

  在一个太阳未下山的傍晚,朱凤鸣望着后山旷野上被金光笼罩的梭梭、琵琶柴等矮小植物,内心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这便是她荣获第八届西部文学奖作品——《去旷野吧》的灵感源头。

  “这部作品承载着我从小到大在戈壁旷野的感受、探索与快乐。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打破人们对新疆、对克拉玛依固有的片面认知,让大家看到这片土地的真实模样。”朱凤鸣说。

植物雕琢文学之美

  “柔毛郁金香就在脚下,成片成片,在浅坡的岩石碎砾中急速地起起伏伏,一眼望去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卷起的层层白色浪花。”“高大昳丽的独尾草比之于小家碧玉般的花花草草,更为魅力十足。”“砂贝母显然与众不同,它微微下垂的花朵极尽艳丽,花瓣像其他贝母或者百合一样,六片花瓣分成内外两轮均匀排列,但却极为妖娆。”……

  朱凤鸣的笔下,常常描绘着那些生长在大自然中的生命。对植物和自然的热爱,贯穿了她的创作生涯。

  小时候,书中描绘的桃花、牡丹、菊花等让生长在戈壁的朱凤鸣十分向往。长大后,朱凤鸣惊喜地发现,新疆也有着许多独特而美丽的植物。她在作品中,从不吝啬对植物等自然元素的描写。

  如今,她将目光聚焦在身边的戈壁植物上。小甘菊、梭梭、沙拐枣、补血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在她眼中充满了可爱之处。朱凤鸣详细描述小甘菊的样子:“特别矮,也就十几公分的样子,小小的花就像纽扣一样。春天雨水多的时候,满山坡都是黄色的花朵,漂亮极了。”

  为了准确描绘这些植物,朱凤鸣下足了功夫,购买了一整套《新疆植物志》以及众多介绍新疆野生植物的书籍,对着书仔细比对植物的具体特征。

  每当周末或闲暇时刻,朱凤鸣就会开车前往戈壁、山上等处寻找植物的踪迹。她习惯用相机记录,以微距镜头捕捉植物的细节,在电脑或手机上按日期和类别保存,写作时便翻出来参考。这些植物不仅是她笔下的主角,更是她与故乡、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纽带。

  在创作的旅程中,朱凤鸣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从阅读中汲取养分,从故乡的土地上寻找灵感,从植物的世界里挖掘美好,用文字谱写对自然的赞歌。

责任编辑:王雯婧
本期编辑:高楠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