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璐
当无良商家将“雷锋”二字用于商业宣传,推出“雷锋会员”“雷锋社区”;当个别商业平台将“学雷锋”当做流量密码,进行品牌营销;当部分人将雷锋简化为刻板符号,将雷锋精神降维成过时标签……人们对雷锋精神的传承正面临危机。 对此,笔者认为,对于雷锋精神的传承,正本清源比形式创新更重要。同时,时代的变迁并不影响精神的永恒,如今,雷锋精神仍然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只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方式,融入了社会的每一处细微角落。重新翻看《雷锋日记》,那些朴素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誓言,至今仍在叩击心灵。在武汉抗疫前线,“90后”护士写下“请战书”时的坚毅眼神;在脱贫攻坚战场,黄文秀把年轻生命献给大山时的身影,这些不都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吗?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发扬不再局限于特定场景。中国志愿服务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4日,全国已有实名志愿者2.38亿人,服务时间总数为53.5亿小时。这些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地域籍贯的用志愿行动温暖基层社会的人民群众,不都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实践者吗? 事实证明,雷锋精神不仅没有消失、没有过时,还犹如一记警钟,时刻警醒着我们坚守初心。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是雷锋精神的核心要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助人形式大于助人内容的案例。2016年9月,《长沙晚报》曾报道了某街道组织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其间,居民和孩子们可以通过VR技术在虚拟空间里当“雷风侠”,用超能力扶老人过马路。诚然,用先进科技提升雷锋精神的传播效果是件好事,但相较于在虚拟世界中做好事,不如走进困难人群家中,针对他们的真实需求,送去一份实实在在的关怀和帮助。 在消费主义浪潮冲刷传统价值的当下,物质的满足无法充实精神的空虚,技术的革新无法解决精神的困境,因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守护这份精神遗产。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