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刘婷
作为国内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近年来,新疆油田深入践行“科技兴企”战略,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完善多元创新平台、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强化战新技术攻关”为四轮驱动,在稠油蒸汽驱领域实现巨大突破。
蒸汽驱作为稠油开发主体技术,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经过长期攻关研究,明确了蒸汽驱不同阶段的技术要点。在汽驱早期,通过持续注入蒸汽,地层温度升高,原油粘度降低、流动性得到大幅改善,蒸汽驱效果显著。进入汽驱中后期,由于蒸汽突破,难以实现均衡驱替。如何提高油汽比,从油藏开发源头上降低能耗、提升开发效益,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疆油田聚焦汽驱开发现状和技术难点,围绕着多线协同提高汽驱中后期采收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室内攻关,建立了基于渗透率级差的固相深部封堵体系及适合目标区的多介质筛选,通过“固相调堵、液相降粘、气相增能”多相协同方法,波及系数可提升至96%以上,为多相协同蒸汽驱试验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从现场试验来看,在九6区9井组多介质复合驱现场试验,通过“层位优化+介质复合”,新疆油田成功实现了“径向驱替+垂向泄油”复合驱替模式。试验区日产油水平从8吨提升至30吨,采出程度达到62.3%,表明多相协同蒸汽驱技术提高蒸汽驱中后期采收率是可行的,明确了蒸汽驱提高采收率路线。同时,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发现,对于汽驱中后期高度发育的汽窜通道,通过射孔调整和小半径封堵难以解决蒸汽绕流后沿汽窜通道继续突进的矛盾。
“下一步,针对蒸汽驱后期渗流关系复杂,继承性汽窜通道导致的蒸汽无效循环和波及效率低的难题,我们将持续攻关多相协同蒸汽驱技术,聚焦蒸汽驱后期微小孔喉剩余油分布规律,明确小微孔道剩余油启动界限,形成孔喉分级多介质协同增效体系,并在九6—8区开展多介质复合蒸汽驱试验,预计实现采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5%,油汽比提高16%,实现稠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同时也为我国老油田效益开发提供‘新疆样板’。”勘探开发研究院稠油开发所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何沐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