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王金
近年来,我市以独特的发展智慧与热忱的民生情怀,蹚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校城融合发展之路。这条路不仅有政府高瞻远瞩的统筹引领,还有城市资源毫无保留的开放共享。我市以坚定的决心和持续的投入,精心布局高校建设,构建起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繁华的校城新生态。同时,我市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将城市资源向高校师生全面开放,让他们真切地感知到民生温度。
政策赋能
构建校城新生态
近年来,我市始终秉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全市整体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举全市之力支持高校发展,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力度。早在“十二五”时期,我市就投资44亿元建设占地7200亩的工程教育基地,并投入16.9亿建设规划1105亩的医学教育基地。现如今,我市大学城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单体99栋。

航拍大学城。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摄
今年3月,新疆第二医学院综合办公楼及会堂将投入使用。“建好的会堂能容纳近1000名师生,不仅可以举办大型活动,还可以作为教师集中办公场所使用。”新疆第二医学院后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每年春夏时节,红山湖畔的木栈道上有不少悠闲散步的学生,湖面清风徐徐,花香四溢,这些景致与不远处林立的现代化教学楼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美好画面。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在湖边聊天,为校园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运动会开幕式。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摄
近年来,为优化大学城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我市通过城市河湖改造及水体治理工程,在大学城及周边规划建设了红山湖、古海生态公园、栖鹭公园等以水景和植物景观为主的独特生态景观,真正实现了“校·城·景”共融,在提升高校师生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城市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优质高等教育对办学资源的需求,我市统筹推进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从设计规划的精心研讨,到前期可研的严谨论证;从经费配套的全力支持,到项目代建的高效落实,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校城双方的心血。我市以实际行动,全方位加大学校建设保障力度,让高校在这片土地上安心扎根、茁壮成长。
资源共享
绘就民生新画卷
自2024年起,我市出台了多项暖心举措,惠及高校教师和2.6万名在校大学生。其中,高校教师凭借教师资格证或者工作证、在校大学生凭借学生证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世界魔鬼城、黑油山、独山子大峡谷等国家A级旅游景区向师生及其亲属免门票开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学生正在上课。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胡雪婷 摄
暖心举措实施后,不少大学生相约打卡,领略我市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克拉玛依对我们大学生真是太‘宠爱’了,这些优惠政策让我切实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也让我们更愿意了解克拉玛依、留在克拉玛依。”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3级学生杜豫新说。
为提升高校师生对我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市给予高校师生“市民”待遇,为有突出表现和杰出贡献的高校教师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市游泳馆、体育馆、电影院等文体场馆推出师生优惠票价。同时,高校师生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障服务,高校银龄、援建教师享受医疗等方面的优待政策。
考虑到高校教职工的育儿需求,我市增加了普惠托位供给,鼓励社会化办托,并加强大学城周边综合性托育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幼儿托位160个,有效缓解了教职工的育儿压力,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
在出行方面,我市积极与各大航空公司沟通,在学生返乡返校高峰期增加航班班次,推出专属优惠产品,解决高校师生出行难题,让出行更加便捷实惠。

新疆第二医学院学生正在上课。(图片由新疆第二医学院提供)
除此之外,我市还积极推动高校与城市的资源共享,高校有序开放体育设施、图书馆、校史馆等场所,市民可以走进校园锻炼、学习,增进对高校的了解,校园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实现从“客人”到“家人”的转变。
“从我家到大学城体育馆只用了5分钟,在这里打打球、健健身特别方便。”金色嘉苑小区居民周良所说。高校师生融入城市生活,城市居民感受校园活力,彼此共享开放发展成果。
我市的校城融合发展之路,是城市与高校携手共进的生动实践。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化校城融合,在政府规划与资源共享的双轮驱动下,推动城市与高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为新疆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