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妮拉·阿不力孜
网络时代,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已经成为大众表达自我、分享生活的重要窗口。人们借助网络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分享信息,然而,部分人却滥用这种自由,将网络当作泄愤或实施“私刑”的工具,发表不负责任、攻击性强,甚至违法的言论。这些言行不仅伤害了他人,还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秩序。
近期,我市发生的一起王某与李某名誉权纠纷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王某与李某本是老乡,却因三年前的一笔借款产生纠纷。李某多次催债,王某却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无奈之下,李某在王某的抖音短视频评论区发泄怒火,用“借钱不还”“老赖”等辱骂性词汇指责王某。王某要求李某停止,李某却置之不理。最终,王某将李某诉至法院。经审理,法院认定李某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名誉权,判决李某删除不当评论,并在个人抖音号发布声明赔礼道歉,以消除影响、恢复王某名誉。
在这起案件中,李某追讨欠款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维权方式却有些不妥。即便王某确实欠钱不还,李某也应该通过合法途径来解决,比如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仲裁等,而非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泄愤。如此行为,只会给他自己带来一系列法律风险与负面后果。
最后,李某不仅要承担侵权责任,如删除评论、公开道歉,还可能因为不当行为破坏自己在社交圈的形象,实在得不偿失。
当今社会,网络影响力无处不在。一条不当言论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大量关注与转发,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与经济损失。这种影响不局限于网络空间,还会延伸至现实生活,损害个人名誉、破坏个人社会关系、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甚至有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而此类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我国民法典、刑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对互联网信息发布、传播和违法责任作了明确规定。近年来,相关部门也通过出台文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方式,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制度。这些刚性有力的法律制度,为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筑牢了法治防线。
面对人际矛盾,我们应保持理性与克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坚决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倘若打算在社交媒体上对此事发声,务必要注意表达方式与内容的合规性。在发表针对他人的观点前,要保证言论真实且有确凿的证据,同时做到用语恰当,杜绝任何侮辱及诽谤性的表述。此外,还需注意,切勿措辞失当、无端猜想,或是随意配发含有他人肖像的照片。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无论是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务必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规范自身言行,绝不能忽视道德和法律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