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散文 | 阿伦:元宵节的春意野趣

2025-02-18  

●阿伦(新疆三联公司)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节令。一提起元宵,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夜晚挂灯笼、闹花灯、“炸麻串”……可如若只留恋于夜幕下那片刻的璀璨与欢腾,而将整个白天都按成空格键模式,我想,未免有些辜负这个传统佳节赋予我们的美意了。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和家人通常会关闭电脑、走出书海,远离城市的喧闹,驾车到乡下老家寻觅大自然的春意和野趣。
  回到老家后,我们便各自忙活开了。我摸出生锈的斧子,到屋西边竹园砍了一根长在路界的斑竹。削去竹枝后,我学着篾匠父亲的样子,用蔑刀将竹节劈划成篾片。我忙活的这番功夫,儿子也从家中的箱箱柜柜中翻出了针、线、纸胶、彩笔。他抱着我为他准备的风筝骨架,自个儿忙碌开了。
  儿子埋头做风筝时,爱人也在准备挖野菜的篮子、细铁锹儿、爬爬凳儿、帽子、绿花格子方巾……然后又到西边自留地挖了些许葱、蒜、芫荽、菠菜、芹菜……这分明是烹饪家乡美食元宵和春卷的前奏。
  而这当儿功夫,我又从村西沟头嘴儿砍了一捆芦苇和一束茅草。我用榔头把茅草锤软了,搓捻成细草绳,再把芦苇拢成二碗粗细的一个捆儿,用茅草绳扎成12节,每节估摸30公分的样子,家乡元宵节的标配——“炸麻串”的“麻串”就这样做成了。“炸麻串”又称放烧火,是我们老家的元宵节习俗。“麻串”横竖都是“一”,比喻新的一年一帆风顺;12节寓意12个月,月月风调雨顺,每节30公分,象征30天,天天风和日丽。
  哦——我们挖野菜去咾!
  儿子欢呼着放风筝,裹着方巾的爱人挎着篮子,童心未泯的我忍不住哼唱起儿时那首欢快的歌谣: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风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
  我们就这样向着田野,向着春天,向着快乐出发了。有句话叫“吃鱼没得取鱼乐”,就像此刻走向田野的我们。
  野菜,是故乡春天的一种时菜。大多数人可能只晓得野菜能够作为春卷、元宵、水饺、馄饨等小吃的馅料,可是拜读过我国著名散文家、美食家汪曾祺的《故乡的野菜》的读者便知道,野菜其实还能做成精品凉菜。不过,如果要将野菜做成各类美味菜品,对野菜质量要求就特别高,鲜、嫩是第一要素。
  就像有经验的钓鱼人知道哪条河有鱼一样,有经验的乡人也晓得哪里能挖到更为新鲜绿嫩的野菜。胡桑田的野菜,经西北风的裸吹而叶干色红;田埂边的野菜,受车辙步履碾踏,显得沧桑憔悴;麦垅和蚕豆架子下的野菜,因老捂着少经日晒,虽绿嫩但不经煮……伛偻着腰的邻里四奶奶悄悄告诉我,她考察了一块地儿——庄子南边栟茶河边的圩堤上,那里的野菜又嫩又绿。
  在四奶奶的指点下,我们一家三口兴奋得像探宝人突然间得到一幅藏宝秘图。于是,田野上空的那只可爱的风筝,便在风中向着栟茶河边的圩堤摇曳而去——儿子将风筝绑在一株桑梓的枝丫上,一蹦一跳地满坡疯跑着帮我们找野菜分布最多的地方,只一会儿功夫,篮子里就装满了绿绿嫩嫩新鲜无比的野菜!
  湛蓝的天空下,风筝在和云朵窃窃私语。悠悠栟茶河,倒映着幸福的两岸人家。蜿蜒的圩堤,花木夹着果树,灌木衬着乔木,密密丛丛之间,偶尔错落三两鸟巢,绽放几丛梅桃。麦地、油菜田、桑园……从向着圩堤一路铺展的绿色诗行里,我读到了故乡内心的无限春意。恍惚间,就像走进了王奇寅大师的一幅新水墨画,画意里烙印着我的童年记忆。画中的河流,是我和儿时玩伴戏过水、摸过鱼、捉过虾、踩过河蚌的小河;画中的圩堤,是家乡平原上一座隆起的丘陵,小时候我们常撅着屁股蛋子爬到圩堤的苦柬树上掏喜鹊蛋……
  挖野菜回家的路上,我仍不时回望那一幅画,只是儿子无法读懂我眸子深处涌动的那一缕温热。
  回到家后,母亲和爱人将野菜摘去黄叶,剪除根须,洗净焯水切碎。因为野菜很多,母亲用热水和着黏面,准备做野菜馅儿的元宵。我则开车去北头镇上的丁字街口买春卷皮。母亲再三叮嘱我一定要买那里的春卷皮,听说那个做春卷皮的是河西土山的吴二爹,干这行已有十几年了。他手脚麻利,贴的春卷皮又薄又圆。
  元宵馅的野菜要和点猪油,春卷馅的野菜则要剁点五花肉细丁。当然了,再切些许芫荽和姜末,适量的盐和鸡精也是不可或缺的原料。放水放油,加火烧锅。一般元宵是水开下锅,煮至浮出水面即为煮熟可食。煎春卷则是油温七成热下锅,文火,两面翻动,煎至色泽金黄即可捞出。
  在全家人的默契配合下,一番锅碗瓢盆交响曲后,小日中前,黄黄橙橙的透着野菜嫩绿的春卷和晶莹剔透的野菜馅元宵终于上桌了。开吃之前,我们先盛3个细二碗元宵,端放于圣柜前,敬恭菩萨和祖宗,祈求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健康、实现新年愿望。这种代代相传的民俗,折射着淳朴的乡民们内心的感恩与信仰。因为,没有祖辈的艰辛付出,没有中国共产党恩的润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欢乐的时光总易让人忘却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间,夜色渐浓,新年的第一轮满月从村口那株歪脖子老槐树的枝丫间冉冉升起。
  我在庭院门前挂起灯笼后,陪着儿子扛起我特制的那根超级“麻串”,舞动着熊熊燃烧的火炬,高兴地奔跑在我家的菜田、麦地、豆垄……伴随着故乡田野上空渐渐沸腾起来的火龙之舞,那支传唱千年的元宵节民谣也回响在故乡的四面八方: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人家的菜生了癞/我家的菜上街卖/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麦齐脚板/我家的麦齐腰杆……
  “炸完麻串”回来,我拿出春节一直在品读的汪曾祺散文集《自得其乐》,翻到第93页的《故乡的野菜》,沿着汪老的文字,将包元宵春卷剩余的野菜焯水、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做成了一盘精致的应时凉拌菜。就着美味凉拌菜,抿一口家乡自产的三塘糯米陈酒,我不禁啧啧称赞起这个别样的元宵节,以及元宵节为我们带来的浓浓春意和田园野趣!

责任编辑:张冰
本期编辑:方伟秦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