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杨艺佩杉 通讯员 王梦 韩雪辉 邱煜珩
近年来,我市在校大学生人数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2.6万人;与2013年相比,教职工数量增长3倍。克拉玛依城市人口中,高校师生人数占比达5%,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大学生意气风发走出教室。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崔文娟 摄
校因城而兴,城因校而盛。近年来,高校的建设发展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青年学子来克拉玛依读书、就业,为城市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当前,克拉玛依各高校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逐年增加。如今,克拉玛依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撑,高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克拉玛依的支持。
高位谋划
校城融合见实效
2024年,我市研究制定了《克拉玛依市校城融合发展方案》。在该方案的指导下,克拉玛依建立了校城融合发展协同联动机制,在加快落实党建引领、公共资源共享、共筑精神家园等7个方面,20项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72个具体工作任务,着眼城市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不断筑牢校城融合制度根基。
克拉玛依市不断深化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与高校之间的党建融合发展,充分整合校城党建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将推进校城融合工作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
同时,我市将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全市整体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举全市之力支持高校发展,持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目前,克拉玛依市已构建起覆盖文、理、工、医,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全学段,完整的研究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方案的发布,充分体现了克拉玛依市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教师张建磊说,今后,高校的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将为克拉玛依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提供智力支持,城市的优势资源也将助力高校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
依托优势
资源整合赋新能
“目前,我院图书馆、文化展厅、实训室等场所均已面向中小学师生开放,各中小学可预约入校参观研学。”
2月12日,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人员刘莉介绍说,目前,该院已依据实际情况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体育场馆、马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食堂等场地,进一步推进校城融合走深走实。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图片由克职院提供)
为全力支持高校发展,我市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进校城融合服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不断提升高校师生对克拉玛依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目前,我市各高校师生可免费乘坐城市公交车,世界魔鬼城、黑油山、独山子大峡谷等景区向师生及其亲属免门票开放,市游泳馆、体育馆、电影院等文体活动场馆也推出了师生优惠票价。同时,我市不断完善面向高校师生的民生类服务,如医疗保障、普惠性托位供给等,还推动“交通助融”,在学生出行高峰期增加航班班次,面向高校师生推出专属优惠产品,保障师生日常出行、返乡返校便利。
“在克拉玛依,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城市对高校学生的关怀,同学们在这里都很有归属感,这也让我们更愿意与克拉玛依共同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3级学生杜豫新说。
传承精髓
优秀文化添活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高度重视校城融合工作。从去年起,该校区与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积极联动,陆续策划校城融合主题、校园开放日主题等全媒体系列报道;举办校园开放日、“大中小学协同育人”等活动,组织校区专家学者在“准噶尔大讲堂”开展专题讲座,进一步增进校城文化交流。同时,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合作发展论坛、克拉玛依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中,该校师生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文化交流交融方面,我市各高校积极推进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石油精神与城市优秀文化进校园。我市也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文化名人开展“精品课程进校园”等活动,组织文艺团体帮扶高校艺术社团,促进高水平艺术资源融入校园。同时,开展文创、特色农牧产品进校园活动,展示城市特色产品和建设成果。
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我市邀请专家学者走进高校,开展新疆地方史、民族宗教政策等专题讲座和培训,并面向各领域开展主题宣讲。通过市校共建“天山研究院”,我市和各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治理等政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此外,克拉玛依市发挥校城教育资源优势,引导高校师生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推动“大中小学协同育人”走深走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引育留用
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4年,克拉玛依市各高校落地建设院士工作站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西北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在研科研项目535项。各高校共有52个项目得到克拉玛依市相关支持……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各高校已然成为城市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依托校城融合战略,我市各高校构建了具有克拉玛依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立了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机制,不断为地方科技创新注入动力,辐射带动北疆区域创新发展。
为做好高校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工作,去年以来,克拉玛依市大力推进校城融合人才战略,抓紧实施高层次人才“1150”引进工程,出台了《克拉玛依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油城杰出工程师”选拔培养管理办法等人才政策,推出了“油城玫瑰金卡”,进一步优化完善高校高层次人才服务和保障机制。
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各高校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落地建设院士工作站,引进认定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13名,在产学研转化、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新疆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为城育人
政校企共聚合力
近年来,我市凝聚政校企各方力量,建设了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全国油气生产加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为克拉玛依市科学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为此,克拉玛依市出台《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共育项目实施细则》,每年资助校企合作共育人才项目。市校共同探索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将参加实践的学生纳入克拉玛依市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库,并持续推动产教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为培育高质量技能人才筑牢根基。我市还将高校国际交流纳入全市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校城国际交流资源。
数据显示,2024年,克拉玛依市各高校共有毕业生5641人,留疆就业4202人,留疆学生占比达75%,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
当前,克拉玛依市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组织保障作用,不断推动校城融合向纵深发展。未来,克拉玛依市将持续聚焦新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一主多元”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深化高校学科优势与地方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合作的实质与内涵,使高校成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克拉玛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