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雪梅
临近开学,全国很多城市的教育部门开始安排老师进行家访。但在信息化浪潮席卷教育的今天,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些家长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家访,认为家访就是走形式,毫无意义;有些家长因为担心教师会依据家庭经济条件区别对待学生而拒绝家访;还有些家长认为自身工作任务繁重,在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用电话、微信、QQ、钉钉交流替代家访……
在笔者看来,这些认知折射出现代社会对教育本质的误解,也反映出人们对教育仪式感的漠视。家访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场重要的教育仪式,它承载着教育的温度,维系着教育的尊严,这种重要的仪式应该被重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活中的仪式感。在笔者看来,教育同样需要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不是形式主义的做作,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尊重。家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仪式,其价值远远超出信息交流的范畴。
相信有过家访经历的师生以及家长都亲身感受过,当教师踏入学生家门的那一刻,一种庄重的教育氛围自然形成。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者,更是教育的陪伴者;家长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是教育的参与者。可以说,这种仪式感带来的互动是积极向上的。
在家访中,教师能够直观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这种理解不是通过冰冷的文字或语音能够获得的,而是需要身临其境地体验:一间书房的布置、墙上的几张奖状、书桌的整洁程度……这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学生的故事。
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不少教师在家访中发现了许多学校教育无法触及的细节,如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与家人的相处方式、对家庭事务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兴趣爱好、成长经历……这些信息对于教师理解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策略、因材施教都具有重要价值。而这种个性化的关怀,也正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大家对教育的认知,家长们忙于工作,教师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家访被视为一种“低效”的沟通方式,甚至被误以为是可以被发达的通讯工具替代的。
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适用于教育,而且正在侵蚀教育的根基。通讯方式再发达、再便捷也无法替代家访给教师和家长带来的全方位感知。在家访中,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时,不但能够捕捉到家长微妙的表情变化,还可以感受到家长言语背后的情感波动,这种深度的情感交流是任何现代通讯工具都无法实现的。
对于部分家长保护隐私的心情,笔者可以理解,但因过度强调隐私而拒绝家访则是因噎废食。教育需要适度的开放性,需要家校之间的深度互信,如果家长将家庭环境完全封闭起来,实际上是对教育的一种伤害。
教育不是学校一家之事,需要家校协同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笔者希望家长和教师都能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坚持百年树人的长期主义,珍视家访这样的教育仪式,通过面对面交流,传递教育信息、交流教育理念、探讨教育方法、共担教育责任,让家校之间建立起真正的教育共同体,回归教育的本质。这既是对教育传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未来的负责。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何沐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