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亚红(克拉玛依石化公司)
岁末年初,年轮加圈。转眼间,春节将至,真可谓“杜鹃声里又一年,爆竹声中春满园。”
年味儿是情结,是传统、是文化、是乡愁、是温馨、是幸福……是一首洋溢着浓浓思绪的恋曲。它穿越千年,在乡村的街头巷尾和都市的高楼大厦间行走,只要滚烫的血脉里氤氲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你就永远抵挡不住那撩人的年味儿。
我在农村度过了十个春节,灵魂深处对年的理解大部分来源于那时的记忆。穿新衣、买爆竹、送灶神、贴门神、送火神、赶庙会、听大戏、拜大年、吃年夜饭、走亲访友……这些场景就像“年”这棵大树上的枝节,令人心驰神往。总之,农村的年味儿浓,浓得化不开。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有贴门神的习俗。这种习俗大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种怪病,梦中常闻鬼哭神嚎,弄得他夜不成寐,焦虑万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闻知此事,全身披挂,分站门之两旁为之守护,这种方法果然灵验,李世民不久就大病痊愈。为感激这两位将军,他令人画影图形,张贴于宫中大门的两侧。从此,民间“贴门神”开始大行其道。虽然这是传说,却能很好地表达人们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相传后蜀主孟昶曾写过“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算作我国最早的春联。每到年节,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这种美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说到春联,还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当年暂居于浙江绍兴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夫人的劝说下,写了一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对联张贴于门外,半盏茶功夫不到就被人揭走。他只好再写“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还是没能留住。这下急坏了夫人,王羲之急中生智,又写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样一副不吉利的对联没有人再揭,第二天大年初一,他又在上下联各加三字,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令人拍案叫绝。
每年春节前,我们公司都会组织书法协会会员免费为金龙镇的居民和公司的员工书写春联,以此送上公司的祝福。那一副副火红耀眼的春联,象征着来年红红火火的日子。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过年的习俗当然也各不相同。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说,北京那地儿的小孩子喜欢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第三件事才是买诸如风筝、空竹、口琴等之类的小玩意儿。到了河南,阎连科曾在《过年母亲分外忙》一文中说:“走亲戚的礼肉,一条条挂在半空。”浙江要吃酱肉粽子、鱼干等,福建则要做白糖年糕、红糖年糕,还有“炸枣”和“五香肠”……虽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年味儿终究没有变。
过年还有另一种人生感悟。异乡游子,每到年节总有忧思忧愁萦绕心头,这种羁旅乡愁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唐代的高适就有一首《除夜作》,他写道:“旅馆寒冷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一个“愁”字把诗人欲归不能、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苏轼被宋哲宗贬谪到惠州,他在那里度过第一个春节时悲感交集,赋诗一首,记下了他感伤的情怀。他说:“前年侍王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今昔对比,一盛一衰,一荣一枯,人生感慨,全寄寓在漂泊江海独处禅房的心境中。对于远离家乡的人们,年总是个盼头,它让远在天涯的游子,无论身居何处、无论闲忙与否,都会回家过年,送来祝福,报回平安。
年,就像一场大戏,过年的方式五花八门。既有阖家团聚的温暖,也有四处旅行的自由。所以,年怎么过,纯粹是一种心境,来不得半点强求。钱钟书过年,谢绝来客,潜心读书;冯骥才过年,“闭关”与笔墨独家对话,这不都是一种情致吗?你也可以与家人独处,尽享天伦之乐;也可以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更可以围炉煮茗,捧书夜读……只要你觉得幸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其实,年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浅浅的划痕,又是重重的一笔。过了天命之年,岁月变得急促而没有节奏,稍不留神,那流水般的日子就会从你的指间溜走。把握当下,惜时如金,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其实,在浓浓的年味中能生出如此的感想,应当说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现在是网络化时代,“人远天涯近”。社会更需要有一个情感交流与亲情汇聚的节日来调适心情、丰富生活。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春节的影响力渐渐大起来了。春节倡导的是和谐、和美、团结、愉快、欢乐的主旨,与当今世界人民期盼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相契合,可以说,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有中国人的足迹,就有春节存在,扭中国秧歌,赏欢快锣鼓,看彩灯闪烁,观龙狮狂舞,听爆竹惊天,品礼花绽放,书迎春桃符,吃团圆饭、看春晚联欢……到处洋溢着中国的“年味儿”。
中国的春节,已愈来愈全球化和国际化。它是全世界珍存下来不可多得的古老而传统的民俗,这一文化遗产的独特光芒,正让人类共享亲情的温暖、团聚的欢乐与和平的幸福。

责任编辑:张冰 本期编辑:何沐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