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融媒通讯员 王丁丁 任燕燕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油城一家人”理念,积极开展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实践探索,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社会条件,推动各民族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12月11日,克拉玛依区石油工人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暖社区,爱在冬至”包饺子活动。克拉玛依融媒通讯员 吴雪琪 摄
打造“共享之家”
让各族群众在生活上相互帮助
克拉玛依市统筹城乡建设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村(社区)为基础单元,推动由“小聚居”向“大杂居”转变,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同时,克拉玛依市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等手段,做好房屋销售和保障房的分配管理,打造了30个互嵌式示范村(社区)。在此期间,克拉玛依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完善周边托育场所、老年养护院等项目建设,并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了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中心(站),做到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联办,进一步拓宽各族群众交融互嵌的路径和形式。
打造“温馨之家”
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上相互借鉴
克拉玛依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助力各族群众文化传承和交融创新,推动由“小圈子”向“大认同”转变,引导各族群众互动交流。在此期间,克拉玛依市打造了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同时,克拉玛依市创建了“油城逐梦·籽籽同心”活动品牌,打造了14个统战地标,举办文艺展演、国风走秀、非遗作品展、中华经典诵读等大型活动100余场,创排沉浸式互动剧《声生不息·文化馆之夜》《博物馆之夜·岁月(第二季)》等7部文艺精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打造“幸福之家”
让各族群众在经济上相互依存
克拉玛依市以各民族共同富裕为目标,解决好各族居民就业、就医、教育等民生问题,推动由“小服务”向“大民生”转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了智慧“就业驿站”“涌克来”、零工市场等服务品牌,提供“一站式”服务,人岗匹配推送3万余人次,促成就业3338人。同时,克拉玛依市与疆内外27个地市建立跨区域劳务协作关系,在5个地市挂牌设立劳务协作工作站,并依托各商圈,提供4000余个摊位商铺,打造互嵌式市场25个、互嵌式经济街区51个,支持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此外,克拉玛依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20连涨,全市低保、特困、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费政府代缴率100%,各族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
打造“服务之家”
让各族群众在习俗上相互尊重
克拉玛依市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平台和各项活动,促进各民族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推动由“小切口”向“大治理”转变,使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相互尊重。克拉玛依市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实践,尊重各民族饮食、节庆等方面的习俗,建立了以15个乡镇(街道)、108个村(社区)、5个牧场片区调委会为基础的人民调解网络体系,并成立了全疆首个“骑手学院”,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多部门联动、基层组织参与、社会协同”的流动人员服务机制。同时,克拉玛依市成立了“红领巾·小喇叭”志愿服务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普法活动209场次,参与群众20万余人次,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群众基础。
打造“团结之家”
让各族群众在情感上相互亲近
克拉玛依市以文化活动、基层宣讲为抓手,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由“小家庭”向“大融合”转变,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广泛开展“百家宴”邻里节、百日广场暨社区(村)文艺展演、“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系列活动1800余场,吸引各族居民17.5万余人次参加。同时,克拉玛依市通过入户走访、家庭联谊等方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7000余件,并依托区内协作帮扶,与喀什市、疏勒县、泽普县开展帮扶项目39个,投入资金701万元,解决就业518人。此外,克拉玛依市开展了“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等文明实践活动8000余场次,宣传教育群众20余万人次,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