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奋斗的汗水汇成幸福的河》(上篇)

2024-12-27  

奋斗的汗水汇成幸福的河(上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说起克拉玛依,最重要的就是油和水——

  没有油,就不会有克拉玛依;没有水,就不会有今天的克拉玛依。

  说起克拉玛依人找油采油,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说起克拉玛依人寻水引水,可以用“筚路蓝缕”来形容。

  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克拉玛依人采油,是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克拉玛依人引水,最初主要是为了多采油。随着城市和油田的不断发展,后来主要是为了克拉玛依人更加幸福的生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克拉玛依,用自己六十多年寻水引水的实践充分印证了这一真理。

  所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通过对克拉玛依人寻水引水的故事,来回忆那些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奋斗过的峥嵘岁月吧。

克拉玛依油田的第一个科技创新,是被缺水逼出来的

  刚准备发动汽车的何剑平跳出驾驶室,冲到钻台下面,解开裤腰带,对着圆井就开始撒尿。1219青年钻井队在场的一些小伙子见状,也都围拢到圆井旁边叉腿站着开始抢险——对,就是抢险。

  这是1955年9月中旬的一个中午,在黑油山1号井的钻井现场。

  几分钟之前,司钻荆义田还在稳稳地握着刹把,指挥着地下的钻头向着梦想中的油层挺进。

  突然,钻头像是被什么东西往上顶着,不但不往下走,反而在向上升。

  技师兼队长陆铭宝直接奔向压力表,指针显示井底压力在快速升高,他又俯身抓了一把出口泥浆,突然变得稀糊浪汤了——这是遇到了异常高压水层!

  如果不能及时压住这高压水层,井壁就可能垮塌,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寻找大油田的努力就会遭遇严重挫折。

  老天爷呀,你是需要水的地方没有水,不想有水的地方乱出水!

  黑油山1号井开钻两个月了,井队的生产生活用水全靠一辆载重2.5吨的“嘎斯51”不分昼夜地从五十多公里外的中拐苇子塘拉水。

  说是“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实际上主要是保障生产用水——每人每天一茶缸水,差不多够喝了;都是大老爷们儿,脸和脚有啥洗的,谁也不嫌谁臭,身上的“垢痂”搓一搓不就行了;但是不能渴着柴油机和泥浆,想把黑油山1号井打到设计井深,要靠它们支撑呢。

  “配制重泥浆,压井!”陆铭宝下令了。

  可是,井场没有配制重泥浆用的重晶石,如果现在从独山子材料库拉运,一个来回需要四天时间。井壁被地层水浸泡太久,恐怕撑不住。

  钻工傅生光脑子灵光:“队长,每次起下钻,都会有一些泥浆流到钻台下面的圆井里,比重高,估计有十几立方米呢,够压井了。可是因为水分蒸发,太稠了,搅不动啊!”

  何剑平就是开那辆“嘎斯51”天天拉水的司机。如果从工作量来说,他可能是全队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了——每天睡觉的次数和拉水的趟数相等,在装水和卸水的时候躺在驾驶室里打个盹儿。就算这样干,也才能勉强维持快速钻进的用水量。

  他不大懂钻井,一看缺水可能要导致事故的发生,听到傅生光的话,灵机一动想起了自己身上最后的“水库”,虽然只是杯水车薪。

  何剑平系好裤子马上就发动了汽车直奔苇子塘。而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陆铭宝却舔了一下浮在泥浆上面的地层水——不是很咸,说明矿化度不太高,少量混入已经护好胶的圆井中的重泥浆,地层水中的盐类可以通过电解质作用迅速使圆井中的泥浆粘度降低,而且不会降低泥浆比重,短时间内不会破坏泥浆性能,再加入一些黄土提高泥浆比重,可以进行应急压井作业。

  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抢险奋战,高压水层被成功压住了。

  更大的收获是——

  高压水层溢出的地层水,经过化学方法处理,可以用来配制正常钻井用的泥浆。这种泥浆对井壁的稳定作用比淡水配制的泥浆效果更好,只是对配制工艺技术的要求更高。

  于是,从9月中旬一直到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1号井喷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1219青年钻井队一直是在使用这种在21世纪初才在全国各大油田推广使用的“盐水泥浆体系”。

原来,红山嘴油田是找水找出来的

  零下40摄氏度的寒夜里,躺在帆布帐篷里的刘有年却翻来覆去地急出了一头汗——没有钻机的轰鸣,怎么能睡得着。

  这天是1957年1月9日,因为缺水,80号井已经停钻48小时了。照这样下去,今年“开门红”的红旗就要被别的钻井队抢走了!

  他真后悔自己抢这口井——四六不靠。

  1956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迅速支援克热玛依油区》的报道之后,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开始大批量奔赴黑油山脚下——那时,后来的“克拉玛依”这个名称还没有正式确定下来。

  光靠车拉水和骆驼驼水,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了。1956年7月,刚刚成立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做出决定,修建一条从中拐玛纳斯河到克热玛依的输水管线,为了保证质量,四十多公里的管线全部使用昂贵的无缝钢管。

  1956年9月8日,输水管线工程正式施工。1956年12月26日,管线开始分段通水了,这是克拉玛依历史上第一项引水工程。

  去抢任务之前,弟兄们给他这个队长出主意,抢一口离输水管线近的井位,这样能最快用上水。

  所以,他厚着脸皮把位于红山嘴的80号井的任务书攥在手里不放,任凭其他队长对他吹胡子瞪眼。

  也难怪兄弟井队不愿意,刘有年的钻井队在1956年已经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而且放出话要拿下1957年的“开门红”。

  可是,因为80号井离输水管线近,所以上级就把拉水车主要派往了距离输水管线远的井位,可是十几天过去了,输水管线的水还没到红山嘴。

  唉,聪明反被聪明误啊!明天去矿区开会,也不知道其他正常钻进的井队队长会怎么笑话自己呢!

  反正睡不着,到钻台上看看去。这个时候,也许只有亲爱的钻台才能安抚一下他那颗焦急的心。

  正在钻台值班的加马尼亚孜看见刘有年上来了,眼睛一亮:“队长,来水了?”

  “来个屁!”

  “队长,你不要着急,急也没用。我刚才爬到井架二层台上的时候,看见那边有一片亮亮的地方,好像是冰。”加马尼亚孜指着东南方向说。

  “多远?”刘有年心头一震,“带我去看看!”

  加马尼亚孜的话提醒了刘有年——

  他知道,去年有一支浅钻队在红山嘴打过地质勘察井。如果这里有地下水,打完井没有固井的话,浅层地下水有可能溢出;而且因为地温高,井筒中的水是不会被冻住的;更好的是,这里离小拐农田不远,浅层地下水肯定是淡水。

  天气晴朗,月光很亮。加马尼亚孜带着刘有年循着他在二层台看到冰的方向往前走。约莫走了四百来米,刘有年在无雪的戈壁滩上真的看到了冰!

  越往前走,冰面越大。

  终于,在距离80号井大约五百米的地方发现了一根露出地面十几厘米高的、冒着淡淡热气的铁管,管口不住地冒出水来,水上还漂着油花。

  “还愣着干啥!”刘有年兴奋地对加马尼亚孜吼道。

  加马尼亚孜用百米冲刺的速度狂奔回80号井营地,把全队弟兄都叫了起来。

  两天之后,一条五百米长的沟渠直通80号井。

  1959年2月7日,80号井经过试油,射开了三叠系克下组1152米至1155米井段,用4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33.61立方米,红山嘴油田就此发现。

上甘岭的“苹果事件”在克拉玛依真实再现

  “姑娘们,我们要来拔你们的标杆啦!”

  拎着铁锨的赵炎一走进三号隧道的工地,就向“三八排”发起了挑战。

  到1959年底,克拉玛依探明了8个油区,探明含油面积290平方公里,已经具备了百万吨油田的生产规模。

  于是,“建成年产百万吨的大油田”成为了所有克拉玛依人的共同奋斗目标。

  但是,采1吨油就需要1.3吨水。年产量要上百万吨并长期保持,仅靠中拐至克拉玛依的输水管线的水量是比较困难的。

  1959年12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务局党委第13次扩大会议做出决定:扩大油田面积,增加工业储量,全面管好油井,为今后大规模合理开发油田作好准备,大抓基本建设。

  这项“大抓基本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修建“百口泉——克拉玛依”暗渠。

  1960年1月3日,克拉玛依矿务局正式成立了基本建设指挥部,由矿务局局长秦峰任总指挥,矿务局党委书记赵炎任指挥部党委书记。

  百克暗渠全长77.5公里,全部工程仅土方工作量就达92万立方米,共需34万个工日。1960年2月1日全线动工,2600人参与建设。

  受“女子钻井队”精神的激励,一群姑娘们自发组织起“三八排”,向男同志叫板——看谁干得多,干得快。

  这群姑娘的确太能干了——

  1960年3月14日,她们居然夺得了水渠建设工地当日的标杆。这让参与水渠建设的两千多个男人非常汗颜。

  赵炎亲自上阵是不是为了给男人争口气,已经不得而知了——反正,姑娘们夺得标杆的第二天他就拎着铁锨、带着机关干部来了。

  姑娘们看到领导挑战自己,干得更猛了。赵炎带领的一帮中年男人也划好了自己的施工段,脱掉棉衣,甩开了膀子。

  三号隧道工地只剩下呼啸的风声和唰唰的铲土声。

  隋桂珍和杨永香已经汗流浃背了,但看到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机关男干部们也不歇口气,就咬牙硬撑着。

  “三八排”排长冯联芳心软了:“赵书记,歇歇吧!”

  赵炎呵呵一笑:“好,都休息一下吧!”

  裴秀琴倒了一搪瓷缸水给赵炎。

  赵炎心里咯噔一下——走得急,忘带水了。三号隧道工地陡然增加了近一倍的人,姑娘们把带的水分给我们,恐怕就不够喝了。

  他把水递给冯联芳:“标杆排长先喝。”

  冯联芳似乎看出了书记的尴尬,就没有再辞让,轻轻地抿了一口,递给一名“男队”队员。这名赵炎带来的队员扫了一眼四周的战友们,也假装喝了一口,递给“女队”队员……

  搪瓷缸在传过二十多个人之后,又传到了赵炎的手中。

  赵炎看了一眼缸子里没有下去多少的水,眼睛里透出了温情的目光:“我带个头,大家要真喝啊,看我的!”

  他夸张地做了一个吞咽的动作,喉头快速地上下移动了一下,又把搪瓷缸交给了冯联芳。

  这时,姑娘们眼中已经浸满了泪水。

  冯联芳用袖口擦了一下眼睛,大声地说:“等到水渠修好了,咱每天都把水喝个够!”

  1961年2月,支撑克拉玛依后来四十年发展的主要生命线之一——百克暗渠全线通水。每天5万立方米的淡水使它成为了克拉玛依名副其实的“母亲渠”。百克暗渠和后来的持续修建的水利设施让克拉玛依市的人口从1960年的四万增长到了2000年的二十七万;使克拉玛依油田的年产量从一百万吨增长到近一千万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因为有了这条百克暗渠,克拉玛依人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愈发强烈,这种追求还会催生出哪些感人的故事呢?《奋斗的汗水汇成幸福的河(中篇)》接着说。

作者:刘亚峰
本期编辑:方伟秦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