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祥荣
自新闻采编作为职业存在起,用脚奔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笔表达,便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状态和职业准则。而今,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但对其内核——“四力”的要求一直未变,认识“四力”、践行“四力”、提升“四力”,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做的事
翻开《新疆石油报》就可发现,自11月27日至今,“新疆油田今冬明春能源保供进行时”系列报道已刊登了4个通版,内容可谓满满当当,文字亦是洋洋洒洒。不管是采气一厂克拉美丽采气作业区处理站运维四班的保供“夜归人”,还是油气储运公司的天然气管道“守护者”,又或是采油二厂81号天然气处理站让“巡检不停歇 暖流不断档”的一线员工,在记者生动形象的描绘下,都如在眼前。
这些鲜活的新闻报道靠的是好的作风文风,而好的作风文风来源于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凡事皆有法度,就如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戏曲基于唱、念、做、打,语言在于听、说、读、写,新闻报道则必须注重脚、眼、脑、笔。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要练得硬功夫、习得真本事,新闻“四力”环环相扣,彼此互通共融,缺一不可。
敢问油田新闻报道的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新闻工作者不能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办公室写手,而是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基层,一直在路上,心里才有底数;同行同巡逻,心里才有员工;长期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如此一来,才能查实情、动真情。
用“脚力”到达现场后,就要练“眼力”了。何为“眼力”,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眼力”的背后是判断力、辨别力。新闻工作者的“眼力”不是站在城头看风景,而是在基层看油田的火热生产、一线的抢险保供,要用敏锐的眼光深入基层一线,在火热的劳动场面、在员工平常的生产生活中找出异乎寻常的选题,“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才最好。
再者就是要练“脑力”。“脑力”就是思考的能力,新闻工作者要在主观意志下能动地思考,有目的地思考,要为了完成使命和任务而进行思考。哪个角度拍照更能体现保供之艰辛?引用谁的话语更能表现生产之火热?用什么样的体裁更适合表达目前新疆油田增储上产之现状……这些事情不多想想,不清楚;不多想想,不透彻;不多想想,不全面。唯有多动脑、勤思考,才不致让新闻报道失之肤浅、失于片面。
最后就是要练“笔力”。新闻工作者手中最重要的利器便是自己手头的笔,练好“脚力”“眼力”“脑力”的目的,也是为了最后通过“笔力”来集中体现。而“笔力”讲究文风,所谓文无定法,文章可以文采飞扬,亦可明白质朴,文风到位,则笔下自有千斤之力,便能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镜头,将保供一线写得更实、更新、更活。
自新闻采编作为一个职业存在起,用脚奔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笔表达,便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状态和职业准则。而今,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但对其内核——“四力”的要求一直未变,认识“四力”、践行“四力”、提升“四力”,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做的事。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腊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