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娄林毅 通讯员 周建玲
2月5日,立春刚过,准噶尔盆地夏子街油田仍是寒风凛冽。远远望去,高耸的钻井井架从地平线直插云天,像是一架架等待发射的宇宙飞船。而与宇宙飞船不同的是,它要探索的不是头顶的无垠星空,而是深埋于脚下数千米深的油气宝藏。
今年32岁的李金维是西部钻探公司702100钻井队的队长,也是一名干了12年钻井的老钻井人。他和29岁的钻井队技术员赵文旭已经搭档了9年。从去年10月开始,他们带着30多名兄弟守在夏子街,从秋高气爽到白雪茫茫,连续100多天没动过窝。

2月5日,西部钻探公司702100钻井队员工正在进行蒸汽清扫套管作业。克拉玛依融媒通讯员 周建玲 摄
钻井是个辛苦活儿,一开钻就不能中途停工,否则容易出现钻头卡死、钻杆提不出来等各种复杂情况。“白加黑”轮班干,一直都是钻井人的常态。
走进钻井队,只见办公室红红的对联已经贴上,喜庆的灯笼已经挂上,就连食堂里也张灯结彩。很明显,钻井队的兄弟们已经做好了“陪”着井架过年的准备。
当天要进行的作业有两项:一是配合开展电测作业,将测井仪器设备吊到平台上,持续进行监护工作;二是进行蒸汽清扫套管作业。
地面的电测车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忙着进行数据处理。在十几米高的井架平台上,穿着红色工衣的钻井队员工被灰褐色的钢铁背景映衬得分外醒目。“每次电测都要连续进行几个小时。今天进行的是第三次电测,后面还要换人换车进行多轮作业。”赵文旭说。
如果说电测作业的最大特点是“静”,那蒸汽清扫套管作业则主打“动”。
在井架前,几百根长达十余米的各种规格的钢管堆放得整整齐齐,乌黑色的管体在冰天雪地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刚强姿态。
钻井队负责清扫的两组员工头戴护目镜、安全帽,身穿防护服,在宽敞的地面上呈对角分布。白色的蒸汽从他们手中的喷管中喷涌而出,好似两条游龙,瞬间从这头钻进钢管,又从那头窜出,逐渐随风四散飘荡在空中。随着连续的“嗤嗤”吹扫声,腾空的蒸汽在寒冷的大地上绘出了热火朝天的暖色……
这口井对于702100钻井队全体员工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以前我们从来没打过这么深的井,没下过这么重、这么长的套管。”李金维说。
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井队已经完成了进尺5715米,下入套管的总重量即将超800吨,尤其是3开套管长度超4400米,重达360多吨,均创钻井队成立以来之最。
而作为区块1字号风险探井,这口井地层资料少、井底压力高、井控风险大,一度让李金维和赵文旭感到“压力山大”。
全员在岗、重点岗位多人值守、重点环节多重把关……“安全措施必须到位,不留死角,确保作业安全可控、高效顺利。”李金维向全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能顺利安全地打完井,让油气顺顺当当出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李金维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除了压力和辛苦,这口井带给大家的还有欣喜和满足。
“打到5400多米时,仪器仪表就显示地层油气活跃。”赵文旭记得很清楚,那是1月20日20时47分。从那以后,整个钻井队的干劲儿更足了。
罗永康是钻井队最年轻的员工之一。这个1999年出生的“大男孩”,2022年大学地质专业一毕业就来到这个钻井队任工程师,跟大家一起打拼。
龙年春节是他在钻井队过的第一个春节。“过年了,我虽然想回家,可岗位需要我、大家需要我,我责无旁贷要留下来,保证这口井顺利完钻。我会用扎实的工作、更好的成绩让父母放心。”罗永康坚定地说。
历经一年的磨砺,略显稚气的他身上充满了石油人的斗志和豪情。“没什么比发现油气更让我们高兴的事儿了!”罗永康说。
谈及接下来的工作,赵文旭心里门儿清。顺利完成电测,然后进行地面井控装备试压、下套管,再配合完成固井……“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在这口井的相关任务可全部完成。”他说。
而那个时候,又将是702100钻井队奔赴新井场、开启新征程的时刻。
原标题:戈壁深处龙年擒“油龙”“没什么比发现油气更让我们高兴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