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文化探源故事展播之二十四丨陶友胜——“三锤定音”增效忙

2023-02-21  

 

文化探源故事序言


  近70年来,新疆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一路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多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有1219青年钻井队许下“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铿锵誓言,带领各民族勇士史诗般开创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有著名爱国将领遗孤杨拯陆,不畏边庭苦、魂断三塘湖;有新中国首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用执着与勇毅证明了“面对挑战,没有性别,只有勇敢或懦弱”……打赢新中国第一场石油大会战,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点亮天山南北石油石化产业,建成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成为新时代原油增储上产主战场,是一代代新疆石油人矢志不渝、忠党报国交出的一份份答卷!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倾听老一辈石油人拓荒地、建油田的奋斗故事,焕发其与时偕行的时代光芒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探源新疆石油文化,砥砺油田发展之魂,持续激发新征程上新疆油田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两千万吨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澎湃动力!
 

 
陶友胜:“三锤定音”增效忙
 
  口述:陶友胜   整理:尹  杰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郭仲军、王连芳、杨建堂、 尹文忠、蒲光勇、刘宝宏、丁仲贻


  陶友胜,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1956年参加工作, 采油二厂原采油四队9区110井区岗位长,1964年、1965年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

 

  1960年4月的一个深夜,一辆绿皮列车正轰鸣着飞速行驶在陇海线上,它像一把利剑刺入西北方向的天地交接处。刚过宝鸡,头枕火车哐当声的陶友胜就迷迷糊糊地听说马上有重要命令传达。他立刻打起精神,难道这么快就到玉门了?

不畏苦,奔赴边疆

 

  陶友胜是南京军区退伍的炮兵,乘坐这列火车的都是他的战友。按正常程序,军区的这批退伍战士本来都是要回原籍的,却突然又接到命令说要集体转业,并且整合成了四部分,分别奔向大庆、玉门、海南岛、舟山群岛。陶友胜是去玉门,所以就坐上了这趟西行的列车。


  重要的命令说到就到,它让原来传达的先去玉门油田当学徒,再回江苏搞油田建设的安排来了个90度的急转弯,陶友胜他们现在要奔赴新疆克拉玛依了。这一火车的退伍兵一听,立刻就嗡嗡嗡地议论开了。陶友胜听文化程度高一些的兵说,克拉玛依是一个荒凉又艰苦的地方,可他心里却一点退堂鼓都没打。他默默地想,自己是一个孤儿,无牵无挂,如果国家需要,到哪里去都可以,反正都是为人民服务。


  陶友胜两岁时母亲病故,不到八岁,跟随陈毅、陈赓两位首长干革命的父亲也牺牲了。他给别人放过三年牛,打过两年土砖,旧社会什么苦没吃过?进入新社会,为建设自己的国家,去再荒凉再艰苦的地方他都不怕。

 

不畏难,勇挑重担

 

  下了火车转汽车,一直奔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一个叫白碱滩的地方,陶友胜他们才停下了脚步。他把随身的铺盖卷往土坯房子里一铺,就成了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二厂采油四队1区6号站的一名学徒工。


  因为热爱工作、肯学能干,一年后陶友胜就当上了八区118井区班长。1962年下半年,陶友胜又接受了到离生活区更远的9区110井区担任岗位长的新任务。


  初到110井区,陶友胜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他站在被白色盐碱紧紧环绕的井区中央,环顾四周,发现距离远只是一方面,其他困难也着实不少。他抬脚一走,就被一截乱放的管子绊了一跤,刚爬起来还没站稳又险些掉进一个油坑,而这样的油坑就像一盘散乱的棋子遍布整个井场。去看看井吧,而那几口井远远地看上去都像黑乎乎油光发亮的柱子。近前一看,原来是井口到处都滴答着油珠子。看来问题还真多!身处井况如此糟糕、环境如此凌乱的井场,陶友胜一时竟有些发懵。那种感觉就像在舟山群岛当兵时站在孤独的海礁上面对四周的茫茫大海一样,急得直跳脚。陶友胜窝在一个碱坑里,琢磨了半天,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绝不能让这种状况再继续下去。


  陶友胜对症下药,选择先从“心”入手。他这个岗位长手下有8个兵,三班倒管着四口探井,一口井每天差不多有三四十吨的产液量。当时生活条件不好,同事们普遍吃不饱,陶友胜就把自己的馍馍票挤出一些给同事。他拍拍自己的肚子说:“我个子小,吃不了那么多!”当时很多同事家庭有困难,他就主动给自己少发奖金,让同事多拿一点儿。这样一来,大家都钦佩他,愿意跟着他一起干。他们把散乱的油管归置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再用手推车一车一车拉来戈壁土把井场垫平。对付跑冒滴漏这样的“顽敌”就一口井一口井地去紧螺丝、换盘根,打一场彻底的“歼灭战”,结果一下子就把110井区建成了全厂的样板区。厂里专门到陶友胜的岗位上开了现场会,管理局领导,甚至报社和文工团人员下基层劳动也都抢着要到他这里来参观体验一下。


  陶友胜看到大家这么支持他,兴奋之中却又夹带着一缕酸涩。原来,他心头一直压着一块大石头还没搬掉。那口编号为110的油井据说刚投产时生机蓬勃的,每天大约有50吨的产液量,但很快就蔫下去了,现在只剩20来吨咕嘟着,少了不止一半。他下决心要乘胜追击、彻底搞清并除掉这块压住产量的“巨石”。陶友胜找队上的地质员、技术员了解了井下的情况,还想自己去摸摸看,摸的方式就是24小时待在井口边观察油压、出油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查阅井史资料,分析生产情况,得出的结论是除了结蜡严重之外,还有铅锤、刮蜡片等坠物堵住了井底。

 

不畏坚,“三锤”破关

 

  为了干脆利落地粉碎掉这块“大石头”,他砸下的“第一锤”是修井,打捞杂物清理井底。紧跟着的“第二锤”就是建立清蜡制度。原油里蜡质多,会在井筒壁上结蜡,时间一长就堵住了出油的通道,出油量也就越来越少了。陶友胜认为,一天清一次蜡的频次根本满足不了高效率生产的需要,理想的做法是每八小时清两次蜡,而且每个星期还要把铅锤放到井底,从头到脚再对整个井筒深通一次。他把这种高频次的清蜡作业形成了制度,要求同事们每天雷打不动地执行下去。但人工清蜡是个辛苦活,需要不停地转动绞车,在110井这种结蜡严重的深井上,每清一次蜡都会让人在寒冬腊月冒出满头大汗,所以就有人偷工减料,容易出现刮蜡片下不到位的情况,还有的人干脆就直接逃避了这个体力活。为了保护好这个刚“呱呱坠地”的清蜡制度,陶友胜上班时想,下了班也想,端着碗琢磨,洗着脚也琢磨,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在缠绕钢丝绳的圆筒上放置了一个写着班次的牌子。钢丝绳向下放,露出了这块牌子就算放到底了。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清蜡的次数,质量也到位了。


  陶友胜击碎“顽石”的“第三锤”是进行科学系统地试井,彻底摸清油井生产规律。他试着更换不同的油嘴来找出最佳的生产方式。他守在井口边,每换上一个油嘴后就侧耳倾听,查看压力表,然后做好记录,几个动作不停地循环往复。不知不觉中,一条由密密麻麻数据点勾勒而出的有高峰有谷底的曲线已跃然纸上。这条曲线帮助陶友胜终于找到了口径合适的油嘴,避免了为增加产量盲目更换大油嘴而损害油井地层压力的不科学做法。陶友胜把这个措施也形成一个以“油压稳、油气比稳、产量稳”三稳为标志的油井分析制度,规定每口井每个季度都要用三到五天的时间进行一次试井,并把由此绘制好的曲线图交给地质员来确定油嘴大小。


  “三大锤”砸下去,再加上明确了岗位职责和交接班、安全生产等制度,使得110井的产液量从原来的20多吨呼呼呼地直往上蹿,提升到近40吨。


  陶友胜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这下他可出名了。大家都想知道,这个幼时只念过半年私塾、勉强能把百家姓读完的年轻人到底有什么样的神通?能把一口井的产量一下子提高近一倍?管理局领导把陶友胜请到科技处和其他厂,让他站在主席台上介绍经验,以此带动全局油井管理,促进生产再上新台阶。后来,陶友胜所在的班组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班组”,他本人也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1964年,陶友胜还作为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参观团的一员,赴京参加了十五周年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责任编辑:胡怡颖
本期编辑:王若惟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