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源故事序言
近70年来,新疆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一路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多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有1219青年钻井队许下“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铿锵誓言,带领各民族勇士史诗般开创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有著名爱国将领遗孤杨拯陆,不畏边庭苦、魂断三塘湖;有新中国首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用执着与勇毅证明了“面对挑战,没有性别,只有勇敢或懦弱”……打赢新中国第一场石油大会战,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点亮天山南北石油石化产业,建成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成为新时代原油增储上产主战场,是一代代新疆石油人矢志不渝、忠党报国交出的一份份答卷!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倾听老一辈石油人拓荒地、建油田的奋斗故事,焕发其与时偕行的时代光芒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探源新疆石油文化,砥砺油田发展之魂,持续激发新征程上新疆油田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两千万吨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澎湃动力!

顾问:王新明、郭仲军、王连芳、杨建堂、尹文忠、蒲光勇、刘宝宏、丁仲贻
王文存,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6月出生于山东莒南。1956年参加工作,历任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处修井大队修井工、采油三厂修井作业队指导员。1964年、1965年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
1960年3月,王文存退伍踏上开往新疆的火车。来到荒凉而又神秘的克拉玛依后,他被分配到油田处修井大队当了一名修井工。修井既是技术活儿,又是体力活儿。技术,他插不上手;出力,他不知道把管子抬到哪里。因为文化程度低,技术员讲的修井原理,他一点也听不懂,心里好不是滋味。失望让他愁眉不展。
领导看他压力很大,就对他说:“小王啊,万事开头难,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做事的,你还年轻,只要下功夫,没有学不会的技术,不着急,慢慢来吧!”
领导一席话,让王文存心里开了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虚心向专家和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修井工作艰苦,劳动强度大,加之粮食定量有限,每天下了班,他都饿得天旋地转、头晕眼花。但他坚信,困难是暂时的,艰难的日子就会过去,他还是那句话:坚持、坚持、再坚持!他在干中学,学中干,在饥饿和酷暑严寒的考验中,逐渐成长为修井队的骨干。
王文存所在的修井二队设备简陋,全队只有一台老掉牙的苏式修井架子。为了把更多死井、坏井变成能够多出油的活井、好井,王文存带领修井工人在现场大干苦干。从一天只挖1个修井坑,只立1部架子,增加到每天挖5个修井坑,立5部架子。修好的井投产后,原油日产量明显上升。
苦干加巧干,大家一口气干到年底。即将进入冬休时,修井二队却出了一件大事。那是元月的一天,一口油井正在进行修井的第一道工序——压井作业。因地层压力大,而注入的压井液密度小,压不住高强度的地层压力,压井液不断外溢。就在一瞬间,井喷发生了。强大的油气流从井底冲出,直冲云霄。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不仅石油和天然气白白流失,设备受损,还会伤害油气层,甚至可能导致油井报废。不行!决不能让国家财产遭受损失!
井喷就是命令。此刻,王文存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冲上去,关闭井口闸门!他知道,关键时刻,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冲在前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顶着呼啸而出的高强油气压力向井口冲去。三米、两米、一米……他终于抓住了总闸门,一圈、两圈、三圈……呼啸的油气流一点一点减弱,直至安静下来。现场的修井工们紧捏着一把汗的手松开了,堵在心里的那口气也长长地吐了出来。再看王文存,黑乎乎地倒在油泊中。大家冲上去把他扶到安全地带,帮他脱去被油泥浸透的工装,没想到他又投入到后续的工作中。
那天,他在现场整整干了36个小时。人不是铁打的,他最后晕倒在了井场。大家把他送回家,但他只休息了一天,便又回到工作现场。
采油三厂修井作业队有100多人,是一支由多民族职工组成的团队。队指导员王文存刚上任,职工生活困难的问题就立刻摆在了他的面前。王文存深知,要想让职工安心工作,必须先解决他们的吃喝拉撒。眼见冬天就要来临,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住房。王文存把问题反映给厂领导,领导说:“每个队的情况差不多,你们队的问题更突出一些,这样吧,厂里还有一些板材可以提供给你们,其他问题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王文存把一车旧板材拉回到队里。他与队长商量后,决定自己盖房子。戈壁滩上盖房不愁没地皮。王文存发动大家打土块。男女老少齐上阵,星期天不休息,用水把沙子、石头、黄土搅拌在一起,很快几万块土块就打出来了。盖房子是技术活,王文存从厂里请来基建师傅,让他们当大工,队员当小工。很快,两排平房建起来了。门窗不用请人,王文存把从老家带来的刨、锯、凿、划线尺找出来,自己动手做门窗。大家感到王文存一点也不像领导,就像他们的大哥,看到他,心里就热乎乎的。大家不仅盖了住房,就连队部的办公室、会议室和职工食堂也建起来了。
那年的第一场雪到来之前,全队职工就都搬进了自己盖的新房。但是,职工家属还要做饭,烧火取暖驱散零下30度的严寒。可厂里已经给修井作业队支援了盖新房的板材,不能再伸手要煤炭了。王文存决定自力更生。于是,他发动全队青壮年职工到戈壁滩捡柴禾。成堆成垛的梭梭柴就堆在职工的房前屋后。有了取暖的柴禾,职工、家属和孩子们从身上暖到心里,都说:“这个冬天一点也不冷!”
修井作业队的职工在王文存的带领下,度过了难熬的严冬。春天来了,戈壁滩上的骆驼草绿了。但是,大环境没有改变,职工的生活依然艰难。王文存带领职工在家门前圈起围栏,养了小羊羔。砌起馕坑,使烤馕的香味飘得很远很远。他鼓励职工养鸡养鸭,鸡蛋鸭蛋也可以改善生活。看到职工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王文存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队上有个维吾尔族小伙子对朋友说:“指导员王文存对我们太好了,给我们盖房子还让我们养羊,这么艰苦我们都有肉吃。我们在这个队里太幸福了。”
小伙子的朋友很是羡慕,就找自己的队领导,要求调往王文存的修井作业队。厂领导也很头疼,因为,有很多工人找他们,请求调往这个队。厂领导感慨地说:“这个王文存真是不简单呐!”
随着修井作业队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职工队伍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干劲日益高涨。王文存深信,只有把职工的“小家”安顿好了,他们才有干劲建设好祖国这个“大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