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文化探源故事展播之十六丨姜国清——克拉玛依工程建设的奠基者

2023-01-16  

 

文化探源故事序言

 

  近70年来,新疆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一路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多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有1219青年钻井队许下“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铿锵誓言,带领各民族勇士史诗般开创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有著名爱国将领遗孤杨拯陆,不畏边庭苦、魂断三塘湖;有新中国首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用执着与勇毅证明了“面对挑战,没有性别,只有勇敢或懦弱”……打赢新中国第一场石油大会战,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点亮天山南北石油石化产业,建成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成为新时代原油增储上产主战场,是一代代新疆石油人矢志不渝、忠党报国交出的一份份答卷!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倾听老一辈石油人拓荒地、建油田的奋斗故事,焕发其与时偕行的时代光芒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探源新疆石油文化,砥砺油田发展之魂,持续激发新征程上新疆油田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两千万吨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澎湃动力!
 



姜国清:
克拉玛依工程建设的奠基者

 
  口述:姜新   整理:尹杰   

  编审:宣庆勇

  顾问:王新明、郭仲军、王连芳、 杨建堂、尹文忠、蒲光勇、刘宝宏、丁仲贻、董正淼
 
  姜国清,男,汉族,中共党员,1924年4月出生于山东龙口。1951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第一建筑处主任工程师、新疆石油公司独山子矿务局基建安装处副总工程师、新疆石油管理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新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克拉玛依市第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自治区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新疆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获得自治区“优秀知识分子”、国家民委和科技部联合授予的“为少数民族地区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称号。
 
  1960年,有一个男人总是隔些日子才能回到家里看上一眼。每次回家除了带回一身的疲惫,他裤腿上的膝盖处总像黑眼睛一样瞪着两个大洞。帮他刷去满身尘埃的妻子感到疑惑,上次回来明明是补过的呀,这洞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总是在这里破洞呢?妻子实在想象不出丈夫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他到底干的是啥活?
 

裤子破洞的总工程师

 

  这男人叫姜国清,是时任新疆石油管理局百-克水渠工程项目总工程师。

  克4号井钻成后,随着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里油区的初步建成,克拉玛依油田的用水量也逐年增加。50年代末,新疆石油管理局部署启动了百口泉地下水源的勘探任务。百口泉地下水是克拉玛依区域内离油田最近、水质最好的水源,水源补给量稳定,是一个可长期开采、取水量可靠的地下水源。1959年,新疆石油管理局论证了开采百口泉地下水源的可行性,决定打水井将井水引到克拉玛依。1960年初,克拉玛依矿务局成立了水渠指挥部。春节前,3000多名油田职工就在戈壁滩上扎起了简易帐篷,在严寒和风雪中鸣炮开工了。姜国清就是在这时来到指挥部担任总工程师职务的。

  总工程师的工作通常给人的印象是脑力劳动,费的是脑子,但怎么会费到裤子上去呢?妻子一再追问,原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水渠修一段,姜国清就要蹲趴着在渠道里检查一段。听着丈夫的讲述,妻子脑海中浮现了一个男人在百里荒原上一条人工开凿的河床上用膝盖丈量前进的场景。

  1961年2月,在生活条件困难、施工机具缺乏的条件下,百-克地下输水暗渠和水源工程建设在几千名参战职工的艰苦努力下终于完成,全线通水了,克拉玛依人民终于喝上了清甜可口的井水。当然,姜国清的膝盖也就从头年的元月份开始“长征”到了这一年的2月份,裤子从百口泉“磨”到了白碱滩,最后到达了终点泵站,全长65公里还要多。

  姜国清作为总工程师当然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坐在指挥部办公桌前为工程顺利实施殚精竭虑。一天,一张土方量报表放到他的桌前,他一看上面的数据,立即拍案而起,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一天一个班组150方土方量绝对挖不出来。姜国清发现,随着施工的进展,虚报情况越来越严重了,从最初的20方到30方,再到150方,简直是“天文数字”“天方夜谭”。他在之后召开的指挥部领导小组会议上给这个虚报的工程量泼了一盆“凉水”,为这一天天浮夸起来的数据降了降温,同时也提醒人们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姜国清清楚不尊重科学和不实事求是所带来的后果,在这方面他是有经验的,他忘不了1958年中拐的教训。当时,中拐输水管线工程试压合格后,很多人就觉得已经大功告成,完全没有问题了。姜国清却把大伙激动兴奋的情绪暂时按了下来,冷静地要求对管线全程取样做检验。检验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人们发现有很多焊口质量实际是不合格的。事实再次证明,试压合格不等于质量合格,如果通水,后果让人不敢想象。

 

学化工的“建筑工人”

 

  姜国清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工专业,和后来从事的基础建设工作看上去一点不搭界。1951年8月,结束了大学生活的他和一同奔赴大西北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同学们,先是在北京进行了15天的集中培训,之后来到西安等待再分配。在西安,姜国清做出了选择,志愿到新疆去,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工作。

  姜国清和同学从西安出发,坐了31天的卡车,一路沙尘来到乌鲁木齐。之后,于9月12日来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当时唯一的生产矿区——独山子。

  因为工作需要,本来学化工的姜国清在独山子被分配到矿区建筑安装处建筑工程段当工人。当时,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不久,生活设施极为简陋,宿舍是20多人的大通铺,全矿区2000多人只有一个容纳50人的公共澡堂。但他毫无怨言,安下心每天在工地测量放线,学习建筑安装技术,这为他后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克拉玛依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克水渠建设步入正轨后,一个新问题摆在了总工程师姜国清面前——渠道的热胀冷缩。克拉玛依的冬夏极端温差轻而易举地就能达到80多摄氏度,这对几十公里长的渠道来说是一个颇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钢筋混凝土的水渠不像钢管可以通过设置伸缩节或者U型弯头来解决热胀冷缩的问题。姜国清调动自己丰富的化工知识储备,急欲找到一种既具有一定强度,又拥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的材料来承受大自然无坚不摧、势不可挡的伟力。寻找的过程总是充满艰辛的,但开花结果又总是富有戏剧性的。姜国清发现遍布油区的黑色沥青不正是最好的拉伸抗压材料吗?他与大家共同研究,充分论证,最终就地取材采用了浇灌沥青做伸缩缝材料的施工方案。选择沥青材料的安全可靠性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克拉玛依油区独特而宝贵的技术财富。

  施工过程中,姜国清逢山开洞、过河架桥,特殊地段特殊对待,创造性地采用了多种科学施工方法。在过河、翻山、下沟地段和狭窄隧道内,现场浇铸法不合适了,就铺设1米内径的钢筋混凝土预制管。在翻越高山大坡时,甚至使用了钢制管材。经时间检验,大渠通水安全运行几十年无事故。

 

勇于担当的管理者

 

  姜国清从独山子来到克拉玛依后,条件虽然艰苦,但他想的是怎样为党为祖国奉献青春、多做贡献。

  姜国清在新疆石油管理局长期从事油田基本建设工程管理,从60年代到90年代,他的足迹踏遍了克拉玛依的所有重大工程。由于经验丰富,但凡涉及油田基础建设的重大项目和决策,主管领导都会征求他的意见。1985年,克拉玛依油田九区至克拉玛依炼油厂输油管线即将于零下30多度的极寒天气投产,人们担心原油进入管线后会发生凝冻事故。但姜国清坚信只要工程质量过关,投运措施保障到位,就不会发生问题。投产前,因为工作需要,姜国清要去北京参加重要的会议。临行前,他向领导保证,我在我负责,我不在我也负责。敢说、敢干、敢负责是领导、同事、妻子等身边人对他的评价。

  在克拉玛依油田调整和多个新油田开发建设项目中,姜国清主要负责地面工程建设组织、指挥和技术工作。除了供水工程,他还参加了克拉玛依电厂历次改扩建、克拉玛依城区规划建设、污水净化厂的建设,参与过准东、火烧山、北三台等油田的选址、筹备和建设,为油田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之一。

  姜国清的职业生涯可以用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八个字来总结,敢说、敢干、敢负责更是他最闪光的精神品质。

责任编辑:屈斌
本期编辑:郎爽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