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源故事序言
近70年来,新疆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一路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多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有1219青年钻井队许下“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铿锵誓言,带领各民族勇士史诗般开创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有著名爱国将领遗孤杨拯陆,不畏边庭苦、魂断三塘湖;有新中国首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用执着与勇毅证明了“面对挑战,没有性别,只有勇敢或懦弱”……打赢新中国第一场石油大会战,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点亮天山南北石油石化产业,建成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成为新时代原油增储上产主战场,是一代代新疆石油人矢志不渝、忠党报国交出的一份份答卷!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倾听老一辈石油人拓荒地、建油田的奋斗故事,焕发其与时偕行的时代光芒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探源新疆石油文化,砥砺油田发展之魂,持续激发新征程上新疆油田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两千万吨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澎湃动力!

宁学舜:坚韧不拔的
“取心”优胜队长
口述:宁铎瑶
整理:熊晓丽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尹文忠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李学义
宁学舜,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7月出生于甘肃武威。1952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质调查处岩心钻井队工人、队长。1958年调入独山子矿务局。1955年他所带领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质调查处岩心第五钻井取心队被评为“优胜井队”,他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
如果说输油管线是油区的大动脉,当油管里的油流汩汩流动,亘古荒凉的戈壁就有了生命的律动。
1952年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沙湾县招募工人。宁学舜得到消息,毫不犹豫报了名。从此,宁学舜自豪地成为一名石油人。
来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宁学舜被分配到地质调查处岩心钻探队。随队到达安集海地区,作为一名钻工,开始了他的石油人生。
因家庭贫困,宁学舜没有上学的机会,原本就大字不识的他更看不懂眼前机器上的洋文。虽然,有苏方专家的技术指导,只要认真学习就能学会操作,很快能够独立顶岗,但宁学舜并不满足“提线木偶”似的工作模式,他也想像其他队员一样看资料、写资料、读书、看报。
宁学舜在工作之余,勤学好问,虚心向有学识的人学习。从简单的字开始,一笔一画写,一字一句背。他好学的精神感动着队友们,一有时间,就给他教授生字、数学的简单知识等等,只要宁学舜肯学,队友们就倾囊传授。一年以后,宁学舜能够读书看报,甚至能够读懂地质资料,他开心地笑了,仿佛眼前打开了一扇窗,世界在他眼前亮了起来,这也带动他在工作上更加努力,让他慢慢从普通的场地工、钻井架子工,成长为副司钻、钻井技师、队长。
1954年春天,为了加大勘探力度,尽快探明准噶尔盆地东部的石油地质储量,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质调查处派出8支岩心钻井队,开进三台地区。宁学舜作为第五岩心队的队长,带领18名队员在三台中心区域开钻。当时的三台地区,人烟稀少,最近的一个村子只有十几户人家。为了抢时间钻井取心,宁学舜和队友们来不及搭帐篷,瞌睡了就冒着初春的严寒露宿在戈壁。
有一天深夜,大雨突降,豆大的雨点砸下来,躲也无处躲,没办法,大家只好跑进牧民的牛圈躲一下。后来,热心的牧民清理了牛圈,大家搬了进去,好歹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宁学舜和队员们在这里奋战一年,取得“钻井速度快,岩心收获率高,没有任何安全事故”的好成绩,被评为“优胜井队”。
1955年4月,宁学舜井队搬家至距三台镇五六公里的丘陵地带。大家卯着劲儿,决心再拿优胜,大伙儿做好了一切开钻准备,却发现泥浆搅拌机“罢工”了。
搅拌机出了问题,泥浆质量就达不到标准,钻进就难以进行。宁学舜急得七窍生烟。他可不想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站在泥浆池边,思考混匀泥浆的办法。想着想着,他突然纵身跳进了泥浆池,展开双臂,并用双脚的力量连踩带跺,用身体不停地搅拌泥浆。其他队员随即明白了队长的用意,纷纷也跳进泥浆池……用身体代替泥浆搅拌机。搅匀的泥浆减轻了机器的负担,“罢工”的机器在“人体搅拌机”的引领下轰然而起,恢复了正常工作。这时,宁学舜和队友们才一个拉着一个,从泥浆池里爬了出来,他们一个个犹如白色流动的雕塑。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结束了历史使命,一批批苏方专家撤离,造成了各个领域、岗位技术人员的空档。那时,掌握了钻井取心技术的宁学舜被任命为钻井技师。他横下一条心,一定要甩掉“洋拐棍”,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攻克钻井取心难关,为祖国寻找到大油田!
作为钻井技师,宁学舜潜心技术攻关。中苏合营时期,他曾听苏方专家谈到,在钻头中安装一只卡簧,便可提高岩心提取率。遗憾的是,专家只是说说而已,却没有实践。宁学舜想,既然这种方法能在苏联的钻井中使用,在中国为什么不能?于是,他带领大家进行了一次次试验,方法果然奏效。在钻头中安装卡簧提高取心率试验成功,这让宁学舜尝到了“甜头”。之后,他举一反三,不断地摸索,发现钻头进入地层某个井段,提出油管,填充一些小颗粒,同样可以提高取心率。后来,宁学舜技术攻关取得的经验,成为克拉玛依油田各个钻井队共享的取心技术。
克拉玛依一号井(时称黑油山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的喜讯,同样振奋着宁学舜,鼓舞着他为国家寻找大油田的决心。20世纪50年代的克拉玛依油田,可供野外作业的汽车、拖拉机等设备极其有限。一口井完钻,等待设备搬家,一等就是好几天。为了抢时间,争速度,遇到七八百米的短距离搬家,宁学舜便带头人拉肩扛,将一百多根钻杆运往新的井场。
戈壁的盛夏,骄阳似火,宁学舜奋战在酷热中的钻台,汗如雨下。凛冬季节,气温降至零下40多度,用于短距离运输的马匹都被冻死了,可宁学舜带领大家依然奋战在钻台上。
钻机、水泵的皮带启动时极易断裂,而且带来的威力打在人身上轻则破皮流血,重则伤筋动骨。宁学舜有着自己的土办法,他用木板做成围栏立在设备周围,既是防备也是警示,这个办法让全队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那一年,宁学舜带的钻井取心队创造了同行业、同工种最高钻井进尺记录,取心率达到70%,钻井倾斜度达到了不超过3度的标准,为克拉玛依油田后来大幅度提高钻井进尺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三台镇丘陵地带一战,第五钻井取心队在宁学舜的带领下完美收官。1955年,他们被评为“优胜井队”。同时,宁学舜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
195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宁学舜作为新疆石油管理局代表,去北京参加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从北京回来后,宁学舜被任命为百口泉二区队副队长,主管8个岩心钻井队的工作。管理范围扩大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多了起来,宁学舜一点也不敢放松,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
打岩心井的钻杆很特殊,直径只有5厘米,加上钢材质量问题,钻杆的连接处经常断裂。一般情况下,只要找到断裂口的锥口,把钻杆对准断口转几圈,就能把断口接上,提出来更换了新钻杆以后,继续作业。但是有一口设计井深500多米的井,打到400多米时,钻杆突然断了。奇怪的是,这口井的情况与以往不同,钻杆打下去,找不到断头。这口井再打100多米,即将完钻。如果找不到断口,钻工们费尽千辛万苦,即将完钻的油井将要报废。宁学舜舍不得已经打了400多米的油井报废,也不甘心让油井报废给国家造成损失。为了找到问题,他带领钻工忙活了一天,依然没有结果。一筹莫展时,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发动大家想办法。有人说:“井下的断杆倾斜,陷到了断裂处的泥浆中,必须把钻杆扶正。”这时,另有人说:“要是有个钩子就好了,把钻杆从井底钩出来。”
这句话,顿时让宁学舜茅塞顿开。他与大家一起动手,在井场附近捡了些干柴点燃,将一截很粗的钢筋烧红了一头,用榔头敲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制作了一只钩子。然后,他屏住呼吸,慢慢将钩子下到井里。随着钻杆节节深入,司钻敏锐地感到,已经到了断裂点,便小心翼翼地转动钻杆,直到钩子到达断点。断裂的钻杆被提了上来,钻工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为保住了这口钻进中的油井而欢呼。宁学舜却静静地站在一边,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
那段日子,无论白天黑夜,只要井上出现问题,宁学舜就坚守在现场,直到问题解决。
为了扩大找油领域,1956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将地质勘探的触角延伸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二区队接到命令,转战地处沙漠腹地的陆梁。茫茫沙海,常有野狼出没。宁学舜和队员们住在帐篷里,每到夜晚,三五成群的野狼来到他们的驻地觅食,并围着帐篷发出一阵阵嚎叫。宁学舜让大家准备了木棍、钢管放在帐篷中,以备狼群袭击。
狼群的出没,威胁着钻工们的生命安全,而缺水是沙漠钻井的又一困境。为了解决吃水问题,二区队隔几日便派出拖着铁制水罐的拖拉机,前去乌伦古河拉水。因路途崎岖,拖拉机清晨出发,往往次日夜里才能归返。遇到风天雨天,用时就更长了。常常是,水罐中的饮用水已经见底,而拉水的车却杳无踪影。队员们便取出机器中的循环散热水,滤掉机油,放些咸盐、白矾,沉淀后饮用。
艰苦的工作环境,艰难的生活条件,日复一日的工作,勘探领域不断扩展都历练、激励着宁学舜,坚定他把青春和一生奉献给祖国石油工业建设的顽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