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源故事序言
近70年来,新疆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一路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多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有1219青年钻井队许下“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铿锵誓言,带领各民族勇士史诗般开创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有著名爱国将领遗孤杨拯陆,不畏边庭苦、魂断三塘湖;有新中国首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用执着与勇毅证明了“面对挑战,没有性别,只有勇敢或懦弱”……打赢新中国第一场石油大会战,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点亮天山南北石油石化产业,建成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成为新时代原油增储上产主战场,是一代代新疆石油人矢志不渝、忠党报国交出的一份份答卷!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倾听老一辈石油人拓荒地、建油田的奋斗故事,焕发其与时偕行的时代光芒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探源新疆石油文化,砥砺油田发展之魂,持续激发新征程上新疆油田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两千万吨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澎湃动力!
赵白:勇攀高峰的石油地质专家
口述:李娟 整理:尹杰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尹文忠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李学义
赵白,男,汉族 ,中共党员。1923年10月出生于河南嵩县,1950年10月参加工作,曾担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勘探研究大队队长、勘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首批“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
勇闯“难关”获肯定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以后,一时间,俄文翻译成为急需人才。1952年12月,尚在新疆军区干部学校俄文大队学习的赵白学业未满就来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质调查处担任翻译。但当时更需要石油地质领域的专家。公司选中了赵白,安排他跟随苏联专家学习,希望他能够迅速成长为石油地质人才。
赵白先是分配到吐谷鲁-玛纳斯地质详查队跟随专家乌沙诺夫学习。从采集员到地质员,从地质剖面到地质点描述,从接触到的地质现象到运用旋回法与构造法进行地层分层,赵白像一粒种子饥渴地吮吸着地质知识的养分。
1954年早春,赵白被派往东阜康地质详查队,作为主任采集员在水磨河-吉木萨尔东一带工作。地质详查队队长、苏联专家毕贺亭因事回了苏联,无人带队,领导就让赵白临时负责工作。他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凭借头一年刚学到的地质知识和填图经验,带领几位实习生干了起来。尽管摆在赵白面前的困难很多,但他充分利用自己好学、理解力强、能阅读俄文这一优势,晚上学习、白天出工,坚持边学边干,把头天夜里学到的知识第二天就用在工作上。最终,赵白带领详查队按要求如期完成了地层划分、剖面描述,以及与其他地质队接图和填图等任务。更可喜的是,在三工河向斜轴部发现了油砂,在三工河东岸三工河组地层内发现了沥青。
两个月后,队长毕贺亭由苏联返回,赵白向他做了详细汇报。毕贺亭却冷若冰霜,看了赵白一眼说,我不相信你填的图。他不信任这个没学过地质,只在野外干了一年采集员的年轻人。他认为赵白不可能在队长不在的情况下完成地质师才能完成的工作。第二天,他一到工地就板着面孔,像法官审查犯人一样开始了实地检查,对地质剖面从地点选择、分层、岩性描述、丈量方法到厚度计算,点滴不漏地检查了一遍,又对地质点从布局合理与否、密度、描述、地层走向与倾角测量、在地形图上的位置等一个个、一段段仔细检查了一遍,之后又反反复复查证了半个多月。检查完后,毕贺亭拍了拍赵白的肩头,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但毕贺亭仍认为赵白缺乏看地形图的经验,依然不太放心他能担当地质师的重任,每遇到实地位置与地形图疑似不符,就一个个标记打桩,让测量组再实测一次。一个星期后,测量员拿着赵白填的地形图,向毕贺亭建议没必要再测了,因为他实测的结果几乎与赵白在地形图上的标记100%吻合。毕贺亭又一次对赵白露出了笑容。
地质队来到小泉沟地区,他们发现在侏罗系八道湾组下部,还有一套新的灰色地层,二者呈整合接触,但还是弄不清它的出露与延伸情况。赵白爬到山的最高点去观察,灰黑色与灰绿色地层立刻层次分明地呈现在眼前。赵白在地形图上勾出地层的出露范围,一收工就向毕贺亭作了汇报。毕贺亭难掩兴奋地第二天做了实地观察,认定这是一套新地层,并按当时对盆地煤系的分层法,将这套地层作为下部含煤组,划归侏罗系最老的一组岩层。后来,这套地层又划为上三叠系小泉沟组。毕贺亭第三次对赵白露出笑容,并在当年国庆节后,向公司递交了提升赵白为地质员的报告。
一年来,从野外作业方法、地质资料的收集到室内成果分析,从实际印证到理论指导,以及野外队的生活安排和人员管理,赵白从生疏到熟悉,从知之甚少到羽翼渐丰,一年的锻炼奠定了他毕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的基础。
赵白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在祖国急需石油的时候,他能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并且能够战胜挑战,成为一名合格的石油地质新兵,战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畅游油海搏人生
1959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研究所组成了以赵白等3人为主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勘探研究组。赵白等人收集了西北缘地面、钻井与物探资料后,从重磁力与当时少量的地震资料入手,科学印证了克-乌断裂的存在,同时证明了“用地震方法发现断裂是‘大炮打麻雀’”的论断是错误的。研究组指出了乌-夏地区的含油前景,并由赵白执笔在研究所科研简报上发表了《对乌-夏地区含油前景的评价》一文。
为了深化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成果,1960年初,新疆石油管理局集中精兵强将组成了西北缘勘探指挥部,一个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油田勘探大场面即将展开。赵白作为成员之一,做好了“大展拳脚干一番”的准备。
此时,克拉玛依油田出现了“两降一升”的严峻局面。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视察油田后,召开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会议。那时,赵白虽然是党外人士,却作为油田专家被点名破例参加会议。会上,余秋里指出:“克拉玛依油田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油田开发转向油田管理。”会后,他全力以赴投入到为期两年的油田调整大会战中。
为了迅速改变油田生产的被动局面,新疆石油管理局成立了油田研究大队,赵白任构造一队队长。他带领全队技术人员,深入进行油田构造、断裂带研究,初步摸清了克拉玛依大断裂带构造与断裂的基本情况,为后来探明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储量奠定了基础。
1980年盛夏,赵白愉快地接受了时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宋汉良之约,“出山”带领同志们拉开了解剖克-乌大断裂带奥秘之战的帷幕。
那是一场由地震、构造、地层划分等研究团队组成的军团式联合作战,多路精英并肩驰骋百里油田。为了准噶尔盆地的石油勘探开发,赵白与同志们一起加班加点挑灯夜战。
根据“没有断裂,就没有克拉玛依”的论断,研究队将工作重点集中在断裂带构造研究上,在集思广益、广开言路的辩论中,确立了“逆掩断裂带”的特征,以及“推覆体”的存在,识别了一批新断裂及断块,提出了一批可供钻探的区域和井位。
那是赵白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在研究队的同志们夜以继日的工作时,风3井喜获工业油流。这口井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它的出油,而在于那涓涓涌出的油流证实了研究大队的成果。他们的艰辛付出,换来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为油田储量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打破了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克-乌断裂带属于60-70度高角度逆掩断层的思维局限,发现了缓断面下油藏高产的客观规律,从三叠系发展到二叠系,向下认识了石炭系,向上发展认识了侏罗系、白垩系。认识上的飞跃一举突破了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克上组、克下组、422井区、J188断裂克上组、石炭系6个含油层面,为准噶尔盆地大面积勘探开发打开了广阔的领域。会战当年,百口泉油田一举拿下产量100万吨,一跃跻身于全国百万吨采油大厂行列。
为推进百口泉油田的勘探开发步伐,1982年4月20日至4月29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夏子街会议。会议总结了西北缘研究大队一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地震测线部署与井位设计方案。
为了理清思路,在赵白的倡导下,研究大队开展了一场大讨论。油区以石炭系钻探为主,兼顾对推覆体的研究与钻探,力求在已开发的油区焕发新的活力。稠油与稀油兼顾,深油层与浅油层兼顾,油与气兼顾,高产与低产兼顾的指导思想使勘探工作拓宽了新的领域。
通过讨论,赵白首次提出了地球物理、钻井、试油、测井、地质研究为一体的地质勘探“五位一体”工作方案,并在1982年公布的勘探部署与设计中,进一步策划出“五位一体”的工作流程图,为后来的规划设计方案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五位一体”编制方法成为勘探方案编制的规范模式,延续使用数年之久。
由于地质研究不断深化,勘探事业快速推进,盆地勘探不断开拓新领域。当年六月,新疆石油管理局成立“东部勘探指挥部”,并组成“东部勘探研究大队”,大举进军准噶尔东部。从此,火烧山、彩南等沙漠油田相继被发现,犹如一颗颗明珠,闪耀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腹地。
老骥伏枥志千里
刚踏入80年代的门槛,上级领导就将编写新疆石油管理局“六五”计划的重任交给了赵白,那时他已年近六十。他放弃了所有休假,把办公室当成宿舍,墙壁上挂满了图表,案头铺开的也都是资料。他一字一句地斟酌,一组数据一组数据地核对,如期完成初稿后,又几经讨论修改,终于正式形成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六五”计划文件。
经过全局上下共同努力,“六五”期间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探明了4大含油层,9个含油层组,“六五”期间探明地质储量比过去25年翻了一番,为新疆石油管理局“七五”原油产量增长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准噶尔盆地东部的石油勘探开发成为国家“七五”计划全国3个重点勘探开发区域之一。
1983年和1988年,赵白两次接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发出的“赵白同志延迟五年退休”通知书。他两次服从安排,继续为油田发展腾飞献计献策,将有生之年全部奉献给新疆油田的勘探开发事业。
赵白担任油田咨询公司专家工作组顾问,为克拉玛依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撰稿。他组织并参与撰写的《中国石油地质志》准噶尔分册,是一部记载共和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事业巨大成果,总结半个多世纪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宝贵经验的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中国石油地质志》完稿后,赵白又着手组织《新疆通志·石油工业志》的编写。这两部史志著作是赵白晚年对新疆石油事业乃至中国石油工业作出的又一巨大贡献。
赵白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1991年度首批“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他常讲:“人总要有一点精神,遇事畏畏缩缩、唯唯诺诺,就会未老先衰!始终朝气蓬勃、迎难而上,就会永远年轻!”这就是赵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