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文化探源故事展播之九丨李淑贞——石油战线上的“保尔”

2023-01-09  

 

文化探源故事序言

 
  近70年来,新疆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一路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多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有1219青年钻井队许下“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铿锵誓言,带领各民族勇士史诗般开创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有著名爱国将领遗孤杨拯陆,不畏边庭苦、魂断三塘湖;有新中国首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用执着与勇毅证明了“面对挑战,没有性别,只有勇敢或懦弱”……打赢新中国第一场石油大会战,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点亮天山南北石油石化产业,建成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成为新时代原油增储上产主战场,是一代代新疆石油人矢志不渝、忠党报国交出的一份份答卷!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倾听老一辈石油人拓荒地、建油田的奋斗故事,焕发其与时偕行的时代光芒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探源新疆石油文化,砥砺油田发展之魂,持续激发新征程上新疆油田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两千万吨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澎湃动力!

 



李淑贞:石油战线上的“保尔”
 
  口述:方新湘   陈文燕   
  整理:李春华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郭仲军、王连芳、杨建堂
      尹文忠、蒲光勇、刘宝宏、丁仲贻
 
  李淑贞,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10月出生于天津。1951年8月毕业于北洋工学院化工系炼油专业,志愿奔赴边疆,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独山子炼油厂工作,是克拉玛依炼油厂奠基人之一,同事们尊称她为石油战线上的“保尔”。曾任克拉玛依市第一届政协副主席,荣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称号,受到国家副主席朱德亲切接见。1989年退休。
 
  “10月份,天气逐渐转冷,冬天最低温度可达–42℃。帐篷里没火取暖,洗了头马上能冻成冰,梳子梳不动,一使劲梳,哗哗掉冰碴。”2009年,李淑贞在明园医院回忆1959年筹备克拉玛依炼油厂的艰难场景,因右手颤抖她用左手写下了上面的一段话。
 

北洋学子,胸怀祖国立壮志

 

  李淑贞1929年出生于教育世家,她的海归父亲李书田是天津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的院长。8岁时,她目睹了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天津的烧杀抢掠,深深刺痛了她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心,她暗暗发誓,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长大后救国雪耻。
 

  1947年7月,李淑贞女中毕业。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她毅然报考了北洋大学工学院化工系炼油专业。1948年,平津解放前夕,因父亲对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疏于了解,选择去了台湾。迁往台湾前,他再三动员李淑贞一同前往。而李淑贞目睹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黑暗,在父亲赴台前,她悄悄离家,躲进了女师大宿舍。1949年1月,在迎接天津解放的日子里,李淑贞与同学们一起慰问解放军,散发传单,参加街头演出,同时参加了共产党主办的大学暑期学院的学习。
 

  1951年8月,李淑贞大学毕业。当时,国内原油年产量仅有12万吨,炼油工业几乎为零。党中央剑指天山,吹响了新疆石油工业建设的号角!大批有志青年意气风发地开赴大西北,奔向亘古戈壁,投身到新疆石油工业建设的洪流之中。1951年9月,李淑贞与志愿奔赴新疆的北洋学子一起,来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独山子炼油厂。

 

“公”字当先,积劳成疾愧亲眷

 

  当年,独山子炼油厂只有一座釜式蒸馏厂,更大规模的炼油厂还在待建中。李淑贞的实习生涯,是从炼油厂建设工地的测量、钉木桩、挖地基、灌浆、砌墙等非专业工作开始的。修建地基需要基石,她与建设者一起,前往附近的山上去炸石头,到冰河中去刨石头……1951 年 11 月,具有常减压装置及附属设备的炼油厂破土动工,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支持下,这支能征善战的建设大军仅仅用了9个月便胜利竣工!处理规模达到了7万吨。
 

  在炼油厂,化验工作是重中之重,而化验室的工作完全靠手工操作,化验员要爬到塔顶测量温度,随时要去半成品油罐和成品油罐取油样。储油罐高达40米,罐顶呈斜坡状,爬上爬下不说,即便没有“恐高症”,站在罐顶也是头晕目眩。国家取样标准是1:3:1,取一次油样取样器要深入油罐5次。寒冬腊月,戴着手套取样,操作极不方便。有一天,气温极低,李淑贞脱了手套,不小心碰到铁罐上,手立刻粘到铁皮上,一拽,扯下了一块皮。
 

  1953年,李淑贞提任为化验工程师。她勇敢地承担起属于当时领先技术的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的重任,并创造性地建立了“冰点下降法测分子量”“沥青分析”等分析法,带头做“沸点蒸馏仪”等新的化验项目。长期劳累,加之营养不良,李淑贞积劳成疾。但工作和孩子让她无法脱身,便一直拖着病体没能去医院检查,直到有一天晕倒在工作岗位。同事们把她送往医院,检查结果为双肺浸润性肺结核。医生惊讶:“这个李淑贞,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与此同时,她的丈夫姜国清也感染了肺结核。
 

  1957年,随着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李淑贞被调往克拉玛依油田,分配到中心化验室原油组。刚成立的化验室设备简陋,但每天有很多待验的油样。那时,李淑贞已经有了3个孩子,每次她都不等休完产假就上班。工作忙,没时间喂奶,她就把孩子托给了他人照顾。那时,丈夫经常出差在外,李淑贞也是忙得常常半夜才回家。有一次进门,见三个小家伙儿脸上挂着泪水、穿着尿湿的裤子,浑身冰凉的东一个西一个地睡在床上,她内疚地流着泪点着火炉,为孩子烘干衣服,才在他们身边躺下。事业和家庭,孰轻孰重?她只能先“大”家,后“小”家。
 

  李淑贞的身体还没有痊愈,老大姜新和老三姜维又分别染上肺结核和淋巴结核,托儿所送不了,想请保姆,可一听一家五口,四个传染病,保姆连连摇头。就在这时,化验室派她去玉门油矿学习炼油新技术,夫妇俩忍痛决定,把大女儿和小儿子送往远在哈尔滨的奶奶身边。赶到哈尔滨婆婆家,已是除夕之夜。一路上挨饥受饿,风吹土扬,孩子们感冒发烧,病情加重。婆婆挽留她多住些日子,等孩子病情稳定再走。可离开克拉玛依之前,她没向领导说明家里的困难,同时担心耽误了玉门学习。第二天便狠心离开了哈尔滨。没想到她走后,儿子姜维高烧不退,春节期间医院放假,儿子的病情没能得到及时控制,导致终身残疾。那是她和丈夫唯一的儿子,面对残忍的事实,李淑贞受尽了煎熬,对儿子的愧疚之情纠缠其一生,这是她永远的痛!

 

白手起家,绘出炼油大宏图

 

  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产量日日攀升。1957年底,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务局决定组建炼油厂。李淑贞作为唯一科班出身的炼油工程师,被抽调到建厂筹备小组。


  当时选厂址,李淑贞和同事们站在茫茫戈壁滩上齐膝高的荆棘中,满身被蚊虫叮咬,手脚不停地挥打、蹦跳也无济于事,霎时满身就是包了。他们用火烧出一块荒地,用支起的两顶帐篷作为厂部办公室和工具室。在厂长赵思明的带领下,作为唯一学炼油专业的工程师李淑贞和机械技术员冀维雍、会计高志德等6人组成了厂部,一切生活设施就简。


  为赶施工进度,他们住在工地没日没夜地干。一天夜里,刮起了十级大风,李淑贞一人住在工具房冻得实在睡不着,想到锅炉房暖和一下,跑到锅炉房一看,男同志们都在锅炉下边躺着呢,她也学他们那样睡一小觉。第二天,发现工具房的帐篷被刮倒了,支帐篷的钢梁正好压在她的行军床上,真是万幸捡了一条命。


  建厂初期,许多化验项目开展都不具备条件。但是,为了早日炼出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合格油品,李淑贞决定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她从废料堆里捡回两只大油桶,一只当蒸馏釜,上面焊一节油管作蒸馏塔,里面填充一些车床上切削下来的钢屑做过滤填料,起分馏作用,另一个油桶做冷却槽使用,内装蛇形盘管。当然,还需要安装连接管线和闸门。这些做法都是课本里没有的,也是生产安全绝不允许的。特殊时期,特殊处理。李淑贞只有一个念头:“有钱要上,没有钱冒着风险也要上!”她硬是没花国家一分钱,就完成了一套实验装置。


  随着原油产量不断攀升,车辆使用紧张了起来,原油难以外运,油田上常常因原油“憋罐”而生产告急。克拉玛依矿务局党委提出“炼油必须适应油田生产需要”的号召,并决定建设一套可以连续生产的土法炼油生产线。李淑贞和大家一起,自行设计,自行施工,一个大型的、可以连续生产的土法炼油生产线落成了。经过试验,生产出了汽油以及符合国家标准的煤油、柴油。在此基础上,矿务局决定,自力更生,再上一套大型的连锁土法炼油装置。李淑贞与技术人员一起,利用各单位的闲置设备和废料,昼夜奋战,当年年底,土法炼油厂建设落下了竣工的帷幕。

 

老骥伏枥,重压之下仍奋蹄

 

  就在李淑贞为自己热爱的炼油事业挥洒才能、实现价值之时,“文革”开始,她离开了热爱的炼油事业。“文革”结束后,她回到科研岗位,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尽数。
 

  1977年,研究院开办了职工大学,李淑贞被调任当英语、化学教师。长期工作劳累以及沉重的精神压力导致她免疫力下降,她的颈部长了痈瘤,有9个瘤头,痛苦难忍。但学员程度不一,课程安排紧张,她只有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党的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主流。所有的一切,更加坚定了她加入党组织的信心。1980年6月5日,是李淑贞此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在党旗下举拳庄严宣誓。


  1984年,李淑贞55岁,已临近退休。可是,由她主持的“KPS-430-91石油磺酸盐热采”项目正在进行。领导找她谈话,希望她延期退休。那时,她身患多种疾病,双膝关节变形,疼痛难忍。家人都希望她退下来,养养身体、治治病。但是她怀着一腔爱国之情,毫不犹豫地决定“超期服役”。


  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她不顾双腿剧痛,远赴泽普生产现场指导工作。几度试验,几度艰辛,“KPS-430-91石油磺酸盐热采”项目大功告成。投产后,每吨商品石油磺酸盐可增产原油126吨,10口井平均每投入一万元人民币可以增产原油267吨,其经济效益不言而喻。这是李淑贞完成的最后一项科研项目。这一创举打破了国外“不能使用石油磺酸盐作为蒸汽添加剂用于现场试验”的论断。该项目被列为“七五”国家稠油热采技术攻关项目,《石油磺酸盐作为热采添加剂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成果也荣获了国家奖。


  在李淑贞研究石油磺酸盐去美国考察期间,见到了分离40多年的父亲和姐妹们。那时,李氏家族的同胞姐妹、子女在海外共出了15位博士。其中,姐姐李静贞之子朱棣文教授,不仅是北大、清华客座教授,曾任美国能源部部长,还荣获了1997年度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父亲和姐妹们都为李淑贞未能获取博士学位而遗憾,纷纷劝导她留在美国攻读学位,但李淑贞拒绝了,并坚持返回祖国继续她的磺酸盐研究。父亲挽留她说,美国也有磺酸盐可以研究。但李淑贞的回答是:我的事业在中国,在新疆,在克拉玛依。


  李淑贞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她的研究成功了,虽然她未获得博士学位,但在全国同行中绝对堪称翘楚,她的学术生涯令人瞩目:1985年10月,她在第二届全国胶体与界面科学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新疆石油磺酸盐形成微乳液的研究》等两篇论文,后来又在《油田化学》杂志上发表,属部级优秀科研成果;1986年,石油工业部聘请她担任“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评审员,对有关三次采油的科技项目进行了评审;1987年,在全国提高油田采收率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上,她做了《石油磺酸盐制造工艺改进、性能研究及室内驱油试验效果》的专题报告,荣获优秀论文奖,并出版了技术专著;1987年,她接受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聘请,审阅和评审该院曾获得法国博士学位的袁士义的三份学术报告,当时在全国石油界只聘请了两人……李淑贞始终告诫自己:我是石油人,科技在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发展需要。为此,她阅读、翻译国外资料,并利用周末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做实验。两年间,她先后翻译了3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撰写了30多篇调研报告,其中两项荣获全国石油学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15项获科技成果奖。


  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几年中先后做了6次手术,两条腿置换了人工关节,因帕金森症双手颤抖,双眼几近失明。1989年10月,李淑贞正式退休,超期服役5年。然而,她仍然拖着病体前去西安石油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她把一生积累的经验和炼油化工知识都传授给了后人,被誉为石油战线上的“保尔”。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王若惟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